|
“性有利钝,性钝者不可坚执,宜住丛林,低下存心,与达理明心底人结缘,缘熟自然引领入道。”这句话出自金元之际全真道士王志谨所辑的《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劝导性格迟钝或容易执拗的人以谦卑与群体修持来磨心立性。它不是消极的自弃,而是一种借助环境与贤人来促成自我转化的智慧。 现代社会的节奏愈加紧张,功名利禄、财富欲望、信息洪流无时无刻不在拉扯着我们的心神。很多人感到焦虑不安,难以安顿身心。其实,古人早已洞察此理,留下了许多修身养性的智慧。道家思想尤其强调“内求”,主张从自身心性出发,而不是沉迷于外界的虚名幻影。它教导人们,唯有清静自守,方能保持心灵的安宁与自由。 一志超然:不为外物所役 “一志超然不外求”,意在提醒人们要立定志向,不被外界的物质诱惑和功利纷扰所左右。道家历来反对过度追逐名利,因为这会使人迷失心志,反倒丧失生命的真实意义。 以庄子为例,他的一生可谓“逍遥游”的最佳写照。《庄子·外物》中记载,楚威王想要延揽庄子为相,以厚禄相待。庄子却笑言:“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安能以污泥之中,处高位之上乎?”他更以“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匣盛之,藏之庙堂之上。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作比喻,表明宁愿像泥中摇尾的乌龟一样自由活着,也不愿被高位所束缚。这种潇洒不羁、轻视功名的态度,正是“超然不外求”的生动体现。 庄子的选择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是否能保持精神的自由。如果内心总被外界评判和欲望牵动,即使身居显位,也难得安宁。 万事俱忘:内观自守的智慧 “万事俱忘常内顾”,则更进一步指出,要想真正安顿自我,就要学会“忘”,忘掉那些让人心浮气躁的外物与杂念,把注意力转回自身心性。 马钰本人就是鲜明的例子。他是全真七真之一,原本出身富贵之家,少年时曾享用奢华生活。但后来他深感人生短暂,荣华皆虚,于是弃家修道。他在《金玉集》中说:“不见不闻,内观自省,则真心自明。”马钰将修道视作从外向内的回归过程,强调以自省代替外求。他一生注重清修,淡泊名利,最终被尊为“丹阳真人”,成为全真道的重要代表人物。 这种“内顾”的精神,并非要求人完全脱离尘世,而是提醒人们在应对外界变化时,始终保有一颗清醒的心。正如《道德经》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当一个人能安于当下,不被欲望操控,便能在纷乱的世界中立住根基。 返本归真:古人智慧与当下意义 道家的“超然内顾”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生活智慧。它让人在无常的人世中保持平衡,从而返归生命本真。 陶渊明就是这种智慧的践行者。东晋时期,官场黑暗,宦海沉浮令无数人身心俱疲。陶渊明却毅然辞官,回归田园。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不纠结于过去,也不徒然忧虑未来,而是选择在农耕读书中找到精神的满足。陶渊明的诗意生活,正是“内顾”精神的现实展现。他虽未执掌权势,却因内心安宁,反而成就了诗酒田园的千古风流。 今天的人们,虽然不一定都能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但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智慧。例如,面对职场竞争、财富焦虑时,我们若能退一步反观内心,明白“所欲有限,内心无限”,就能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安稳。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真正的大智慧往往在“若无若有”之间,它提醒我们:外在的拥有未必等于心灵的圆满,唯有回到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结语 “一志超然不外求,万事俱忘常内顾”,不仅是马钰的道家心得,也是古往今来无数智者的共识。庄子以自由拒绝权位,马钰以内省取代奢华,陶渊明以田园生活抚平内心——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唯有超然于物、不役于欲,常常向内观照,才能活出一种从容而真实的人生。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道家的智慧仍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外在的成败荣辱,终是过眼云烟;内心的宁静自在,才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学会在喧嚣中“内顾”,在欲望前“忘物”,也许就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