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全国
    艺术
    • 中华传统文化习俗之节日篇

      1、清明节(续)烧纸告慰 烧纸点火前,先用一张100元人民币在成捆的烧纸首页上轮格比划,称作“打样”,然后拆开烧纸分批焚烧。祭奠时一边烧纸一边跟逝者念叨,让他(她)在天之灵保佑自己及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如果附近有其他亲人坟墓的也要给各位逝者坟前烧点纸钱表示告慰。坟前磕头 用小棍协助挑开或压着燃烧的纸钱,防止不燃或被风吹走。等待所有纸钱都烧完、烧透,确定没有消防隐患后,象征性地用筷子把每个饺子夹破并放在坟上。烧完纸钱后把所有酒水洒在坟前,所有参加祭拜的人双膝跪下,朝着坟头磕四个头后起身,祭祀仪式

    • 岁时习俗|元宵节

      前 言历史上,今滨江区境域为萧山辖区,岁时节令习俗与萧山核心区域基本相同。又因与宋都临安(杭州)仅一江之隔,亦融入些许京城北人的风俗。按旧时说法,一年中,春节、元宵、立夏、端午、中秋等为“人节”,多喜庆色彩。清明、中元、冬至称为“鬼节”,主要为祭祖祀神。新时代带来新风尚,动漫节、母亲节、老人节、邻里节、艺术节等新节俗,为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进入滨江区的外国人士逐渐增多,圣诞节等外来节日也走进了人民生活。▲元宵节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上元节

    • 穿越千年的傩舞,原是这里最暖的民俗传承

      初冬的婺源长径村,晨雾刚被暖阳揉散,百余位扛着相机的摄影家便从全国各地赶来,镜头早早对准了村口——他们要捕捉的,是藏在千年时光里的非遗傩舞(俗称“鬼舞”)。 村民们比晨光起得更早,小广场上早已聚满了人,连石阶上都坐着等候的老人,谁都不愿错过这场百看不厌的表演。忽然,震天锣鼓破开晨静,满地鞭炮炸出的红屑像铺了层喜庆的绒毯,浓烟裹着木雕面具的影子跃出——舞者们来了。 花甲老鼓手的鼓点砸得人心头发颤,《开天辟地》的舞者挥斧如劈山,顺拐的舞步落得铿锵,地面似都跟着咚咚作响;《魁星点斗》的面具沾着晨光,金纹

    • 桐庐的“江南时节”

      地处富春江两岸的建德、桐庐、富阳一带有一项地域性民俗文化活动,叫做“过时节”。其实,“过时节”这个说法,别地也有。成语有“四时八节”,就是用来泛指一年四季里一些重要的节日。传统社会里,人们常要祀神祭祖,与另一个世界有所沟通,希望借助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自己命运的依托和精神归宿,他们总要选某个特定的日子来做这种事。在许多地方就把在节日里祀神祭祖的事叫做“过时节”。只是在建德、桐庐、富阳一带,这种民俗活动逐渐衍变成为一种村落性的习俗,格外引人注目而已。在桐庐境内,富春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被称为“江南”。

    • 广东风俗“旺车”:老传统与新事物的温情碰撞

      在广东,“旺车”是颇具特色的民俗。当崭新的汽车驶入生活,人们会以传统仪式,祈愿出行平安顺遂。 摆上丰盛的供品,有新鲜的水果、香气四溢的熟食,还有茶水相伴。点燃的香烛摇曳生姿,似在传递人们的心愿。各色纸钱被郑重焚烧,那跳动的火焰,承载着对平安出行的殷切期盼。 这一风俗,是广东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平安的向往,让新的交通工具,也沾染了传统民俗的温暖气息,在时代更迭中,续写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 不止早茶!广东这几个传统习俗,外地朋友看了都羡慕

      1. 行通济 佛山特有的元宵习俗,核心是“行通济,无闭翳(无烦恼)”。每年正月十六,人们会手持风车、生菜,从通济桥一头走到另一头,还会把生菜抛向桥下,寓意“生财”,场面十分热闹。 2. 波罗诞 源于广州黄埔波罗庙的古老庙会,是珠三角最大的民间庙会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人们会来庙里祈福,还能看到“波罗鸡”手工艺品、传统粤剧表演,吃波罗粽,充满岭南特色。 3. 七夕拜七姐 广东七夕不只是情侣过节,更有“拜七姐”的习俗,尤其在东莞、番禺一带盛行。女孩们会摆上针线、鲜花、水果等祭品,向“七姐”祈求心灵手巧

    • 你不知道的节日民俗

      中秋节有很多民俗,也有很多历史,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你是否都曾了解过~1、 走 月 亮中秋佳节,走月亮简称“走月”,又称作“踏月”、“游月”、“玩月”等。中秋节与月亮的关系很密切,也契合女性为阴的传统思想,所以秋日天高气爽,女士们结伴们乘着月色,尽情畅游于街市或郊野阡陌,或进出尼庵,摆设香案,望月展拜,或唱歌跳舞,弹琴吹奏,通宵达旦,即使名门闺秀,也突破规矩,盛妆出游,无人阻止。有的姑娘,悄悄约上恋人;有的借出游之机,寻求佳偶。2、 玩 花 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花灯。中秋玩花灯大多集中在南方

    • 说说乡风民俗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有生生不息的文化积淀,更有众多技艺领域中的能工巧匠,精湛的传统技艺,令人折服。此文所列的工匠习俗、作坊习俗只是乡风民俗中的冰山一角,也不一定准确,尚需补充完善。权作为推荐浦城家乡做点好事,并与众友共享浦城家乡老祖宗留下的一些习俗,同时也让我们一起祝愿浦城的乡风民俗生生不息,薪火长传! ——题记浦城位于福建最北端,与浙、赣交界,北部、东北部、东部分别与浙江的江山市、遂昌县、龙泉市接壤,西北部与江西的广丰区毗邻。由于浦城与江山、龙泉、广丰等地毗连,加之通衢商贾、姻缘嫁娶等地缘关系,浦

    •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习俗知多少~

      今日21时16分,寒露至萧萧秋意重,依依寒色浓山河无恙,岁月已秋风萧瑟,雨繁多大家要注意添衣保暖愿寒露不寒,心里倍儿暖~天高昼热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喝梨贝养脾肠。——《寒露》·左河水“ 寒 露 ”时节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的意思就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凉,快要凝结成霜了。此时节由凉变冷,最适宜赏菊花、吃大闸蟹。HANLU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丨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丨深秋天寒,雀鸟都

    • 我们的非遗——门神

      中国百姓有贴门神的传统习惯,旨在祈求喜庆吉祥,驱邪护正。北海的渔民、农民逢年过节都喜欢张贴门神画,内容包含关公、张飞、秦琼、尉迟恭、岳飞、三英战吕布、喜庆丰收等,形式简洁,极富民间色彩,是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由于其绘画技艺对画师的艺术造诣要求颇高,且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与探索,北海现在仍能掌握门神绘画技艺的画师少之又少,亟须保护、继承和发扬。一、门神画的由来门神系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是画在门户上用于辟邪的形象,是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之一。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人们对鬼神的迷信。农历新年一到,

    • 浙南民俗│扦抛球

      农历七月的最后一日,有时是廿九,有时是卅日。这天,是民间传统的地藏菩萨灭生之日,俗称“地藏节”。地藏菩萨,属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文殊、普贤、观音、地藏)。据《地藏十轮经》说,“他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有关地藏菩萨,在民间有许多传说。宋代《高僧传》记载,地藏菩萨原为新罗国王子,祝发后号“地藏比丘”。唐高宗时期,新罗国王子来到中国,于安徽九华山结庐苦修,后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的农历七月三十日,召众告别,跏跌坐化。此后,民间便把七月最末一天定为地藏灭生节。 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各个

    • 桃源,有哪些传统艺术形态?

      桃源是一个戏剧活动历史悠久且剧种繁多的地区,它除了拥有桃源是一个戏剧活动历史悠久且剧种繁多的地区,它除了拥有汉戏、大筒戏、傩戏、丝弦戏、木偶戏等地方剧种外,同时还有巴陵戏、阳戏、花灯戏及其他剧种曾在县域内演出和活动。明代中叶,弋阳腔和靑阳腔的相继传入,有力促进了本地高腔的提高与发展,到万历末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楚调”已颇为流行。清乾隆、嘉庆年间,随着弹腔(南北路)的兴起,班社进一步增多,桃源地方戏出现了一个较为繁荣的局面。大筒戏较之汉戏虽形成稍晚,但在清道光年间,已开始出现了初具规模的专业戏

    • 民间刺绣艺术:针针线线绣出的地域风情与民俗画卷

      民间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以其细腻的针法、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一门精湛的技艺,更是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生动体现。每一针每一线,都绣出了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编织成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民俗画卷。苏绣:细腻雅致的江南风情苏绣,发源于苏州地区,以精细、雅洁著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的针法极为丰富,多达四五十种,如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等。齐针是苏绣最基本的针法,要求针脚整齐,轮廓线鲜明,常用于绣制图案的边缘。散套则是苏绣中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特点是线

    • 浑源县代表性的民间艺术

      一、跑毛驴。根据乡村出聘习俗演化而成。一新媳妇骑在活蹦乱跳的小青驴身上,后面是赶驴的一壮实汉子。穿山越岭的起起伏伏、过河淌水的惊险动作,胜似闲庭的坦途信步,将骑驴的新媳妇,手持皮鞭的赶脚者,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二、狮子舞。狮子舞也叫“舞狮”,舞狮起源于汉末。相传狮子是天龙的第九个儿子,最擅长看门守户,人们也希望借助“万兽之王”的威武、勇猛来驱魔辟邪。后来用艺术的形式作为民间娱乐活动,将其流传下来。到南北朝时,舞狮子的活动已经普遍流行起来了。明清后舞狮的风俗经久不衰,形成“北方武狮”“南方文

    • 25类古代传统技艺:剪纸、皮影、泥塑、糖画、面人、灯彩、织布、刺绣、陶瓷、玉雕、木雕、篆刻、木构、彩画、造纸、印刷...文化之美

      民俗技艺1、剪纸:北方(陕西、山西)粗犷,如山西“抓髻娃娃”;南方(江苏、广东)细腻,如广东“铜凿剪纸”。用于窗花、礼花、刺绣底样。2、皮影戏:以兽皮(牛、驴)或纸板雕刻人物、场景,通过幕后操纵配合音乐、唱腔表演故事。3、泥塑:以黏土为材料,通过手捏、模印、雕刻等技法塑造形态,再经阴干、彩绘等工序进行制作。4、面人:以面粉、糯米粉为主料,通过调和、捏塑、染色等手法进行制作。5、糖画:以熬制的麦芽糖或蔗糖为材料,通过“一勺一板”的即兴创作,塑造出平面或立体的动物、人物、文字等造型。6、风筝:竹、纸、绢等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灵宝剪纸

      灵宝剪纸是指流传于河南省灵宝市的民间传统美术。其制作工艺简便,美观实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民间都要用剪纸布置居室。2008年6月7日,剪纸(灵宝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6。【历史源流】 灵宝剪纸历史悠久。据说,公元前256年(周时)春节过后,桃林塞瘟疫流行,百姓叫苦连天。恰逢老子骑牛至函谷关,青牛口吐血块(牛黄),乡医将其分食于病疫患者,皆恢复元气。人们欢喜若狂,视青牛为救星。以后,每年正月二十三,家家都用黄棱纸剪金牛图贴在门上,意在

    • 中国民俗中的十种“辟邪”神器

      世间万物,无奇不有,信则有,不信则无。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今天撞邪了”,也有很多朋友问平时佩戴什么东西可以辟邪,生活中,辟邪的“神物”有很多,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一下民间流传最广的10大辟邪物。(当然,我们不提倡迷信,这里只作一种民间文化来探讨。)10、糯米糯米辟邪源于周代 粢盛 祭祀制度,《礼记・郊特牲》记载以稻粱祭祀天地。明清时期发展出 五豆撒帐 婚俗,用糯米、赤豆等谷物驱煞。南方地区至今保留 抛糯米 仪式,产妇坐月时在床底撒糯米防邪祟近身。使用糯米辟邪在林正英系列的电影中被多次提及。09、钟馗画钟馗

    • 民俗改运——认干亲

      在农村里还流行着认干亲的习俗,从命理学的角度来看干爹、干妈不能因为彼此间感情不错就随便认,其中的学问很大,是有一定讲究的。一般而言,孩子八字身太旺或太弱,对父母有一定刑克的,最好认个干爹或干妈或是干兄弟姐妹。婴儿时期拜认的干亲可能是永久性的,终身保有这种关系,也有可能是临时性的,多则三五年,少则匆匆一晤,从此各不相干。“认干亲”的对象有的是人,也有的是物。其目的一是怕孩子娇贵,不好生养,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无子,借“认干亲”消灾免祸,保住孩子;二是孩子命相不好,不利父母,借“认干亲”来转

    • 十大奇葩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奇葩”与否往往因文化差异而异,以下是一些在外界看来较为独特的民俗文化:1.印度婴儿投掷仪式:在印度部分地区的寺庙,新生儿会被从高处抛下,由下方的人群用布接住。这一传统已有500年历史,当地人相信此举能为婴儿带来健康与好运,但现代争议极大。2.马达加斯加翻尸节:每隔数年,马达加斯加人会挖出祖先的遗体,为其更换裹尸布并抬至街上跳舞庆祝。他们认为此举能让逝者灵魂与生者保持联系,并传递祝福。 3.巴西子弹蚁手套成年礼:巴西Satere-Mawe部落的男孩成年时,需将手伸入装满子弹蚁的手套中忍受剧痛10分钟,以

    • 民俗文化节里的人间烟火

      农历七月廿二,北方大地尚在暑热中喘息,潍坊的大街小巷却已悄然涌动着一股特别的暖意。晨光熹微时,窗棂间透出的灯火渐次明亮,店铺门前的装饰悄然焕新,人们带着期许的笑容穿梭其间,一场关于美好祈愿的 “盛会”,正以温柔而热烈的方式铺展开来。这便是财神节,一个在北方尤其被看重的节日,在潍坊更是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少老潍坊人的记忆里,它的热闹程度甚至近乎春节。Part.1财神何来?文脉相传的祈愿财神节的起源,藏着许多代代相传的故事。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廿二是财帛星君李诡祖的成道日。这位曾在北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

    共有7页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咨询客服
    - 道场咨詢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