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 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院举办,8月31日结束。大麦网搜索展览名称可以购票,成人49元。
本次展出150余件永乐宫文物,许多之前从未面世。都说数字艺术展只能打卡出片,本展却干货满满,规格真不低。
无极之殿匾额(复制品)
永乐宫竣工于1262年,快800年了。它坐落在吕洞宾的家乡——山西芮城永乐镇,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与北京白云观并列。不过白云观如今的面积只有6万平米,永乐宫却超过24万平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观。想当年,它是给元朝皇帝祈福用的。
除了建筑宏大,永乐宫还是一座艺术的宫殿。保存至今的历代壁画就超过1000平米,尤其是元代的《朝元图》,描绘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场面。《朝元图》高约4米,长约95米,有神祇286尊,极尽庄严。
《朝元图》与“欧洲绘画之父”乔托为斯克罗维尼礼拜堂创作的壁画同时代,各自绽放出东西方艺术之花。
三清殿,又名无极之殿。《朝元图》就在里面《朝元图》,光影装置。右侧是玉皇大帝《朝元图》中的天蓬元帅,展板照片斯克罗维尼礼拜堂壁画:犹大之吻。图源网络
但是这么巨大的一组建筑,半个世纪前却被一整个搬走了。
1957年,黄河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开工建设,次年截流成功,1961年主体竣工。700米长、100米高的大坝驯服了凶猛的河水,拦截洪峰与泥沙,供给巨量的灌溉用水和电力。两千年中国人梦中的祥瑞之兆——黄河水清——终于实现了。
坏消息是,永乐宫恰好位于规划中的水库淹没区域。它反而面临了末日。
手摇锯
好消息是,新中国已有一批专业的文物工作者,抢救性搬迁立刻上马,精密测绘,异地重建。尤其是将壁画揭取切割,分成几百块运到新址再拼合完毕。
历时8年,凭借简陋的设备(如上图切割壁画的手摇锯),永乐宫重新屹立在25公里外的安全区,堪称文保史上的奇迹。
永乐宫壁画揭取方法,图源网络永乐宫新址总平面图
本次展览对这次文保奇迹有详细的介绍,并不局限于古代,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倍感惊心动魄和亲切。除此之外,还有三个亮点:
第一,光影装置效果不错。不仅美观,更重要是通过互动装置讲解知识,可看度很强。否则那么大的壁画,真不知道从哪里下眼。
第二,大型文物多。
3米高的三清殿鸱吻都运来了。还有重阳殿的,摆出来也一人多高。看它浓眉大眼,锋利獠牙,饱满的脸蛋,粗壮的犄角,飘扬的胡须和浩荡的鳞片。明清的官式建筑就没有这种生命力了。
明代壁画《五龙捧圣》,宽3.3米,高3.6米。画中内容是五位龙王簇拥着北方玄武大帝。老实说,明代壁画的功夫(而且并不是出自永乐宫,而是隔壁玄武庙,级别低)差了一截,但零距离欣赏还是难得。此外,还有许多等比例的元代壁画复制品。
由于展厅不够大,正脊少安装了两块
第三,展品类型丰富,包括琉璃器、木雕、石刻、泥塑、经卷、碑帖等等。观赏起来是毫无乏味之感。
比如这件老道长的石棺材,远看不稀奇,近看眼珠都不够转了,都是雕花啊!这么多的宫阙楼台、侍女雅客,都陪着老道长去另一个世界享福。
还有……一条流泪的咸鱼?您是从哪里穿越来?(其实是押鱼)
龙,太多的龙,蒙古的龙。相比明清艺术,而永乐宫的蒙古龙(其实工匠都是汉人,只是蒙古统治时期),则是张牙舞爪,奇骨嶙峋,很狂很找茬的样子。想当年,元大都必然也是另一般风格吧。
拱眼壁游龙悬塑什么叫龙爪 尽管在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永乐宫基本完整地传承至今,遗憾还是存在的:壁画在切割阶段,不可避免地损毁了1%的面积;大型建筑构件如鸱吻被切成几块;宫中的古银杏树没能移植出来。最关键的是,永乐宫离开了吕洞宾的故乡,也失去了700年前古人精心挑选的风水形势。
而且,永乐宫的搬迁有个充满道家幽默感的结局:由于库容调整,三门峡水库从未淹没永乐宫原址。水线最高时漫过了一只来不及搬走的大石龟(碑座),随后退去。
假如在今天,永乐宫必须搬走吗?三门峡水库必须修建吗?答案或许会不同。
而永乐宫的搬迁,相比于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只能算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当时为了腾出库容,几十万人迁往他乡,几百公里内的的潼关古城、蒲州古城、陕州古城全部拆平。现在,它们的遗址都静静躺在河边。
拆都拆了,为什么三门峡水库要调整库容?因为出事了。
当年工程是一味求快,未经充分科学论证就仓促上马。竣工之后确实造福下游,却成了上游的灾星——它拦截了太多泥沙,沉在河床,把上游的渭河抬高5米多,造成农田盐碱化、洪涝频频。最后只得降低水位,并在坝底炸开一串排沙口,尽量减少伤害。这就是永乐宫原址保住的原因,也是潼关、陕州、蒲州故城都未沉入河底的原因。
经过近70年的摸索、调整,三门峡水库仍在运行,但规模与预期不可同日而语。永乐宫700年历史的原址成了农田,空空荡荡。它背靠中条山,和不远处的黄河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