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道 >> 夫妻婚姻 >>婚姻情感 >> 曾仕强:这个时代婚姻的试错成本太高了,年轻人一定要理性对待
詳細內容

曾仕强:这个时代婚姻的试错成本太高了,年轻人一定要理性对待

20.png

婚姻,在人生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婚意味着双方从原本独立的个体,合法、合理、合乎礼仪的成为了一个整体,拥有经济、性和各种社会关系的一体性。

之后的人生,也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有了一个最亲密、最信任的战友。

当然,前提是经过深思熟虑、合适的婚姻。

因为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无异于大海捞针,甚至总是有人会在结婚之后会为了当初的选择而后悔。

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过:“这个时代,婚姻的试错成本太高了,年轻人一定要理性对待”。

对此,评论区很多网友“现身说法”,有人为当初的冲动而追悔莫及;有人则是婚后才发现所托非人;还有人索性对婚姻感到厌倦……

从本质上来看,这些现象都属于曾仕强所说的“婚姻试错成本”。

其实,当我们将“成本”这一经济学概念放在以情感为基础的婚姻当中来讨论,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将部分情感做了“量化”。

不得不说,事实确实如此。原本的婚姻、两性关系还是建立在长期接触、彼此熟悉的基础上的;

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精神生活等需求的提升,婚姻逐渐开始成为“涉及情感,远超情感”的存在。

心理学家梅(Rollo May)曾经在代表作《爱与意志》中这样写道:

“现代社会的爱不再是自然流露的情感,而逐渐成为一种需要‘投资回报’的心理资产。”

这意味着现代社会当中人们逐渐开始对“婚姻”抱有一种“投资”的看法,一旦婚后生活不顺;

甚至在还未结婚的时候,因为某些事情而有摩擦,就会将其归咎于“投资失败”。

或承认自己看走眼、认知不清,或怪对方人品不行、家境不行。

当然,不是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只是在特殊社会发展阶段下;

符合人们特定心境、观念而产生的一种心态,重要的是,婚姻双方的观点应该一致。

如果一方抱着“婚姻投资”的观点,另一方则是“为了真爱不顾一切”的态度;

那么双方的状况显然不一致,极其容易导致之后的进一步矛盾和冲突。

除了观念上的“投资心态”之外,婚姻整体的标签化、物质化也是“成本”产生的底层逻辑之一。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是一种基于双方情感赞许的契约性关系的缔结。

但我们放眼当下国内的婚姻,从交往时的物质赠予、情绪价值;

到谈婚论嫁时的彩礼和各种支出、再到婚后的各种责任,一旦双方在某个环节上出现分歧,都有可能导致婚姻的失败。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意味着制度化的承诺被拆解成了一连串的“小型协议(micro-contract)”;

这些“协议”存在的意义并非见证双方的情感稳固程度,而是出于对对方资本的觊觎和对风险的推卸。

法国社会学家博尔坦斯基(Luc Boltanski)将当代社会的婚姻中;

资本不平等的双方建立的婚姻称之为“不对称的期权结构”,原本白头偕老的婚姻此时则具备了十分浓重的“短期”意味。

如果两个年轻人明知彼此的资本(包括家庭、经济、关系等)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对等;

却仍然要坚持结婚,那么除非两人有十分坚定的决心和深厚的感情,否则难免会出现“婚姻试错”的状况。

最后,婚姻的“成本”不但从个人角度出发,家庭角色、社会关系乃至象征身份都会影响婚姻中的双方。

在传统的婚姻生活中,一个人除了“丈夫”、“妻子”之外,其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同时兼顾“子女”、“父母”、“晚辈”等身份;

并且这些融于家庭生活中的身份所占比重更大,所以夫妻之间的很多冲突和摩擦被家庭生活所“溶解”了。

但如今很多年轻人都是独立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更加自由,但负面影响就是双方相处的时间大幅度增加;

无论什么样的情感和事件,都只能通过双方的互动来面对。

一旦两人之间存在性格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那么原本甜蜜的“二人世界”也无异于“修罗场”,彼时关于“后悔结婚”的想法会不断产生。

总的来看,婚姻的“试错成本”如今确实存在,并且存在于不同领域和层面。对于适龄男女而言,婚姻慎重、理性对待不仅是说说而已。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電話
400-065-0201
- 咨询客服
- 道场咨詢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