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民间故事是百姓口耳相传的文化瑰宝,从经典的《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到充满悬疑的奇闻疑案,种类繁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的诗句,更让民间故事与诗词相映成趣。如今,《田螺姑娘》等故事在网络上播放量超10万,通过新媒介焕发活力。制作手抄报或梳理思维导图时会发现,其包含神话、传说等多元类型,从乡土风情到奇人异事,尽显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是跨越时空的文化纽带。
被放进棺材里的孩子 从前有两个流浪汉,白天四处流浪,晚上随便找个地方栖身。 一天晚上,他们来到一个村庄。他们想找个地方过夜,可是,全村没有一户人家肯收留他们。他们无论敲哪家的门,都遭到拒绝。 末了,他们找到一户穷苦人家,这家人的孩子比一年里的月份还要多。这时,正赶上主人的妻子又快要临产。 穷汉对流浪汉说:“我倒很乐意让你们在家里过夜,可就是找不到给你们躺下的地方,我们家的孩子太多啦。” “没关系,”两个流浪汉回答,“在地上铺点麦秸,凑合睡一个晚上就行了。” “好吧,”穷汉说,“如果你们愿意睡地上的话。不过,还有个问题,我老婆眼看就要生了,你们怎么办呢?” “只要想办法,问题总可以解决的。” 谈妥之后,穷汉抱点麦秸进来,铺在地上,好让他们睡觉。主人实在太穷,连铺在麦秸上的床单都没有。两个流浪汉问主人要点面包吃。 穷汉告诉他们说:有二十年了,他没见过面包,光靠玉米饼子过活。 于是,两个流浪汉只好饿着肚子躺下。 突然,穷汉的妻子痛苦地呻吟起来。 “嗳哟,”她叫喊着,“疼死我啦!” 听到呻吟声,穷汉吓了一跳。他想,万一妻子现在生孩子,那两个流浪汉上哪儿住呢?再说,又没有接生婆。 这时,一个流浪汉对另一个说: “到外面去看看天色。” 流浪汉出去后很快回来,说:“云很厚。” “嗯,”他的同伴回答,“那就是说,离孩子出生还早得很哩。” 可是,女人的呻吟声越来越大了。 女人哼哼得很利害,第一个流浪汉又对同伴说: “再出去看看天色。” 流浪汉出去后回来说:“乌云开始散了。” “离孩子出生还早,”他的同伴回答说。 然而,女人的哼唧声更大了。她呻吟得太利害,第一个流浪汉又对另一个说:“再出去看看天色怎么样了。” 他的同伴出去后回来说:“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那么,孩子该出生了,”那个年纪较大的流浪汉说。 果然,不到一分钟,那女人便生下一个漂亮的小男婴。 在同一时刻,邻居家也生了个婴儿。那家是个财主,非常富有,主妇生的是个小女婴。就是这家的财主不肯让流浪汉借宿。 天亮了,两个流浪汉起身上路。那个年纪较大的故意把一枚戒指落在麦秸里。其实,他是有心要考验一下穷汉的为人。 穷汉收拾屋子,从地上抱走麦秸时,发现了那枚戒指。 “嗳呀呀,”他说,“这两个流浪汉把戒指落在这儿了。就在麦秸里头。”他对妻子说,“我这就去送还给他们!可我该走哪条道呢?我连他们朝哪个方向去都不知道哩。” 尽管如此,穷汉还是跑出去寻找他们。在远离村子的地方,他看见两个流浪汉的身影,便跟在后面喊叫他们,还挥动着帽子,可是他们都没听见。 其中的一个流浪汉终于听到他的喊声,便对同伴说: “听,那个穷汉急急忙忙追赶咱们来了,他还在摇晃着帽子哩。会不会出什么事啦?” “咱们等等他吧,”另一个说,“看看出什么事了。” 穷汉赶上他们时,气喘吁吁地说: “你们谁落下戒指了;我是送戒指来的。” “太感谢你啦,”那个年纪较大的说,“我们得报答你。” “既然这样,我有个请求,”穷汉回答说,“劳你们大驾跟我回去一趟,因为我太穷,找不到人给我那个刚出生的孩子行洗礼。” “我们很乐意跟你回去一趟。” 于是,他们便一同回去。那家人实在太穷,家里连包裹婴儿的破襁褓都没有,两个流浪汉只好把光着身子的婴儿抱去受洗礼。 与此同时,财主的女儿也被抱会受洗礼。教母们——你知道,有钱人是不愁为自己孩子找教母的——催着让财主女儿在穷人儿子前头洗礼。见此情景,其中的一个流浪汉说话了: “不能这样,好人们!戴帽子的先,围头巾的后嘛。” 于是,穷汉的儿子在富人的女儿之前洗了礼。 施完洗礼回到家,教母们把事情经过一五一十说给财主听。她们说,有两个流浪汉抱着穷人的儿子去洗礼,他们愣是不让财主的女儿先受洗礼。一个流浪汉还说什么戴帽子的先,围头巾的后哩。 听了这翻话,财主又是骂街,又是诅咒;他翻来复去地说,那个穷鬼连玉米饼都不够吃,看他拿什么招待孩子的教父! 穷妇虽然头天晚上刚刚分娩,却一点病疼也没有。寒暄一会后,一个流浪汉问她: “有没有一点白面给我们烙几张饼?” “唉,”穷妇回答,“我已经二十年没见过白面的影子啦!” “你往那只木桶里瞧瞧,”流浪汉说,“桶边上总会粘着一星半点面粉吧。兴许能划拉点出来哩。” 穷妇走出去,好不容易才从木桶边上刮下一点面粉,少得连顶针圈也填不满哩。 “行,”流浪汉对她说,“把面粉倒进木盆里去。” “这么点面粉,还不够粘盆底哪!”穷妇说。 “没关系,你只管把面粉倒进盆里去吧!” 穷妇于是把面粉放在木盆里,然后往上头浇了点水。 “你就揉面吧!”流浪汉对她说。 穷妇尽量照吩咐的去做。可是,盆里头没有什么可揉的呀。她干脆把面粉全都揉成一团,才那么一小点,像玉米粒一般大。 这时,另一个流浪汉叫穷汉到阁楼去看看,也许还能找到剩下的一小点肉吧。 “唉,”穷汉唉声叹气说,“连吊熏肉用的绳子都早被老鼠啃光啦。” “照我说的去做吧,”流浪汉鼓励他说,“去仔细瞧瞧。” 穷汉上阁楼去了。他刚踏上阁楼,脑袋就撞在一扇猪肉上。他往四下看了看,啊,那么多肉,有好几扇熏肉,还有排骨、香肠和各种各样的肉,塞得满满当当。他不由得从阁楼朝下叫喊。 “拿哪块肉下去呢?”他问。 “就拿你最先碰着的那块吧!”下面在回答。 于是,他便把那整扇肉扛了下来。 流浪汉对穷妇说,先别去碰那团面。他要她先去生火,把火生得旺旺的。于是穷妇就像人们烘烤面包时那样,把炉火烧得通红。 “行了,”流浪汉说,“把那团面切成六份,放进炉里去烤吧!” “放进哪儿?”穷妇莫名其妙地问。“在这么旺的火里烤这么点面团,还不烧成炭呀!连灰也不会剩下的。” “你就别管啦,”流浪汉安慰她说,“只管把面团切成六份,投进炉子里去吧。” 穷妇把面团揪成六份,每份只有麦粒那么大。 她把它们统统放进炉里,码放好。她寻思: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看烤面包了,不知道能不能烤出面包来。 过了一会儿,流浪汉叫穷妇过去看看炉子里的面包是不是烤得了。穷妇往炉子里一瞧,啊,她简直被这一景象惊呆了:六个小面团竟成了六个大面包,每个足有一蒲式耳①重。 流浪汉又问穷汉,家里是不是还有少许的酒。 “唉,”穷汉回答,“我们一直用酒桶装玉米粉,天晓得装了多长时间了。现在,酒桶也朽了,连玉米粉也装不了啦。” “去吧,到地窖去看看!”流浪汉催促他说。 穷汉走进地窖。啊,木桶里装着满满一桶酒。上好的红葡萄酒。他盛了满满两罐酒上来。 “嗬,”穷汉说,“地窖里有满满一桶酒呢。” “瞧,这不就是嘛!”流浪汉说,“刚才你还硬说没有肉,也没有酒呢!” 他们把一扇猪肉放进一口大锅里去煮。菜饭很快做得了。他们便坐下来共进晚餐。 这时,财主家也在举行晚宴,邀请来的亲友们大吃大喝,纵情欢乐。突然,财主对他孩子的教父说: “不知道那个叫化子用什么东西款待他孩子的教父。” 聚在财主家的那帮婆娘,同其他女人一样,都生性好奇,便去穷汉家打探虚实。正当她们往屋里偷看时,其中一个流浪汉发觉窗子下面有人,便从锅里捞出两块肥美的排骨从窗口扔出去,嘴里说着:“那是给狗吃的!” 女人们把排骨全捡起来,一块也没给狗留下。 “哟,这家的洗礼宴可真丰盛!比咱们那家强多了。” 流浪汉又把一大块雪白的面包扔出窗外。女人们又把白面包捡起来,兜在围裙里。流浪汉时不时往窗外扔肉和面包,不一会儿工夫,所有的女人都兜了满满一围裙的吃食。 她们回到财主家,财主惊奇地问她们:①计算谷物等的容量单位,一蒲式耳约等于35至36公斤——译注 “喂,太太们,那里怎么样呀?” “那里正在举行一个真正的洗礼宴,跟咱们这里的可大不一样。”她们回答。“瞧,他们把多大块的肉从窗户往外扔呀,还说是给狗吃的哩!我们都把它们捡起来了,是我们,而不是狗要吃它们。他们喝的葡萄酒,红得就像血一样。” 穷汉家的洗礼宴还在继续。这帮婆娘又蹑手蹑脚来到穷汉家门外。一个流浪汉附着另一个的耳朵说悄悄话,可声音大得足够让那些婆娘听得清清楚楚: “喂,你等着瞧,这孩子将来准要娶财主女儿做妻子!” 那帮婆娘当然把这些话一字不漏地回去告诉财主。 “什么,娶我的女儿?”财主愤怒地嚷嚷起来。“那个叫化子的小子?我要先把他宰了!” 第二天,两个流浪汉告别了穷汉一家,又继续上路了。穷汉家那些肉和酒,没过多久便全吃喝光了。他们一家又只能靠吃玉米饼子度日。 从那以后,财主便一直在动脑筋,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穷汉的孩子骗出来杀死。 因此,有一天,他去穷汉家,对穷汉说: “把你的小儿子给我算了,反正你们也养不起他。没准我将来还要把女儿嫁给他嘞。我会好好照看他的。我用两蒲式耳玉米换他吧。” 穷汉为了不让孩子饿死,不多加思索,便同意财主用两蒲式耳玉米把小儿子换走。 回到家,财主做的头一件事是钉一口小棺材。他把穷汉的儿子装在棺材里,然后把棺材放进河中,让河水把它冲走。 河水把小棺材冲走了,愈冲愈远,一直冲到河边一座磨坊的墙上。 这时,正在河边钓鱼的磨坊主发现了那口小棺材。“莫非上游什么地方下大雨了,”磨坊主在自言自语,“大水冲走了屋里的小棺材。” 磨坊主从水里把小棺材小心翼翼地勾上岸,扛回家去。他对妻子说:“瞧,孩子妈,这是水上漂来的一口小棺材!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兴许是个孩子哩。” 磨坊主把棺材盖子打开,里面果然躺着一个漂亮的小男孩,已经奄奄一息。 “噢,咱们多么走运呀,命运之神居然给咱们送来一个儿子!”磨坊主说,“咱们没孩子,而且都上了年纪,没有希望再生孩子了。” 他们解开破布片,把孩子裹在干净的襁褓里,然后喂他吃的。从此以后,他们像对待自己亲生儿子那样精心喂养孩子。磨坊主和他的妻子都已经老了,因此更疼爱孩子。 孩子渐渐长成英俊的小伙子。财主的女儿也长成待嫁的姑娘。很快来了许多求婚的,姑娘也答应嫁给第一个求婚者。于是,财主家便忙着张罗婚事。 财主套上四头牛拉的大车,载着满满一车麦子到磨坊去,好磨成面粉供婚宴使用。 当他来到磨坊时,发现那里有个英俊的年轻人。年轻人在磨面,老磨坊主只是上上下下来回在走动。财主马上想到,这小子会不会是他装在棺材里扔到河中去的那个男孩?他仔细观察了一会,肯定小伙子就是当年的那个孩子。 “现在我女儿虽然已经订婚,仍有被他娶走的危险。”财主在心里暗暗说。 于是,他对磨坊主说: “我忘了点事,请你打发这小伙子给我老婆捎封信。” 老磨坊主回答说: “我很乐意让他去,不过这里活儿多,他不在我一人忙不过来。” “他很快会回来的,”财主要他放心。 经他再三恳求,老磨坊主终于答应让小伙子走一趟。 小伙子带着财主的信上路了。他得经过一片草地。 那片草地长着许多灌木丛。正当他打那里经过时,从一簇灌木丛后面传来一个头发灰白的老人的声音: “孩子,你急急忙忙要到哪里去?” “我要到村里去,”小伙子回答,“给财主的妻子捎一封信。” “把信拿来给我看看!”老人对他说。 “可不许拆信,”小伙子提出抗议。 “得了,让我看看吧!” 老人坚持要看信,小伙子拗不过,只好把信递给他。老人拆开信,里头是这样写的: “我的爱妻,如果你一向听从我的话,那么,这次更应该双倍听从我的吩咐!务必把足够毒死一个人的毒药搀到酒里,给送信的小伙子喝,因为他必须死去。” 老人想了想,马上另写了一封信,装在信封里,照原样把信封好。 “嗯,孩子,”老人说,“这是你的信,拿去交给那位太太吧!” 小伙子把信带给财主太太。她拆开信来读,信是这样写的: “我的爱妻,如果你一向听从我的话,那么,这次更应该双倍听从我的吩咐!见信后,马上把女儿许配给捎信的小伙子!务必照办,不得有误!” 财主老婆看完信,马上去村公所,要求公证人给两个年轻人证婚。 原来站在灌木丛后面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的流浪汉,小伙子出生时,他正好在那里过夜,而这封信就是他写的。 财主把磨好的面粉装进口袋,用牛车往家里运。他一跨进院子,就看见两个年轻人站在门廊上,正像年轻人常做的那样在紧紧拥抱。财主见此情景,气得把鞭子抽得噼啪响。 “老婆子,”他气呼呼地问。“我是这样写信给你的吗?” “信在这儿,”他的妻子回答,“你自己看吧!是你的亲笔信。” 财主看了看信,果然是他的笔迹。 “唔,没关系,”他说,“即便如此,他还娶不走我女儿。我得想法子把他除掉。” 他转身对那个可怜的小伙子说: “你同我女儿举行结婚仪式也白搭,她还成不了你的妻子。你只有从尊贵的花王那里取来三朵花以后,才能真正娶我女儿!” 他们给小伙子打点行装,小伙子便上路了。他走呀走,走过七七四十九个国家,还接着往前走,一直走到行囊里的食物全吃光。 他终于来到一个城镇。那里居住着一位国王。小伙子想了想,怀着也许能从国王那里得到点食物的希望,进去晋见国王。 国王长了一身的烂脓疮,动弹不了。他问小伙子: “你要去哪儿?” “我要去尊贵的花王那里,”小伙子回答,“向他要三朵鲜花。” “噢,真的吗?”国王说。“既然你要去那里,务必问问花王,为什么我全身长满烂浓疮。等你返回来时,到这里来,把原因告诉我。” 他命人把小伙子的行囊装满食物,还给了他盘缠。小伙子又上路了,他走呀走,走过七七四十九个国家后,还接着往前走,一直走到行囊里的食物全吃光。 这时,他来到另一个城镇。那里也居住着一位国王。国王是个瞎子。小伙子怀着能从国王那里要点食物,好再继续上路的希望,到宫里去晋见国王。 这位国王也像上次的国王那样,问他: “你要去哪儿?” 小伙子回答他后,国王说: “唔,你见到花王,问问他我为什么双目失明。等你返回来时,到这里来,把他的回答告诉我。” 小伙子的行囊又填满了食物,他向国王辞行。他走呀走,走过七七四十九个国家后,还接着往前走,一直走到他行囊里的食物又全吃光。 这时,他来到一条大河边。怎样才能渡过这条河呢? 正当他在那里不知所措时,发现一个妇人在岸边来回地拉木筏子,先往上游拉,然后又往下游拉。他冲那个妇人叫喊: “渡我过河吧!” “你要去哪儿?” “去尊贵的花王那儿。” “好吧,”妇人说,“我把你渡过河去,不过你得问问花王,我为什么要成年累月在这里上上下下地拉木筏子。” “好吧,”小伙子要她放心,“我会替你问的。” 于是,妇人便把小伙子渡过河去。 小伙子终于来到花王的家,不巧花王不在,家里只有他的妻子。王后说:“嗳哟,你是怎样来到这块遥远的土地的?这可是连鸟儿也不敢飞来的地方呀!” “尊贵的王后,”小伙子回答,“我是来取三朵鲜花的。” “天哪,”王后说,“要是我丈夫回来,他会当场把你杀死的。你知道该怎么办吗?我把你藏起来。我丈夫一回到家,总是疲惫不堪。吃完晚饭,他就上床睡觉了。” 于是,王后将小伙子藏在床底下,用一个大木盆把他扣上。她对他说:“千万别睡着,留心听我丈夫讲些什么。” 得,小伙子被扣在木盆下面了。不久,花王也回家来了。他刚踏进房门,便立刻对妻子说: “谁来过这里?屋里有一股怪味。” “谁也没来过,”妻子说,“因为你去了许多地方,身上带着一股怪味回来了。” “肯定有人来过。” 花王不住地追问王后,王后却一口咬定,因为他去了许多地方,身上才带着一股怪味回来的。 最后,花王只好同王后和解了。他吃过晚饭,上床躺下便睡着了,王后也挨着他身边躺下。 花王一入睡,王后便从他头上揪下一根头发。花王的每一根头发都是一朵鲜花。 当她拔下他第一根头发时,便捅了他一下。花王被捅醒了,问王后:“干吗打扰我?让我睡觉吧!” “嗳哟,”王后说,“你听听我做的梦。” “你做什么梦了?” “我梦见在某个镇子上有一个国王,”王后说。“他身上长满了烂脓疮,动弹不了。他身上怎么会长那么多烂脓疮呢?” “该他那么着,”花王回答说,“因为他有一个烤面包的炉灶,炉灶下面有一只癞蛤蟆。仆人在那个炉灶里给他烘烤面包吃。所以他才全身长烂脓疮。只要他叫人把那个炉灶拆了,再砌一个新的来烤面包,他吃了那种面包后身上的烂脓疮自然就消了。得了,现在别再打扰我了。”他喃喃地对王后说。 花王又睡着了,当他睡熟时,王后又从他头上揪下一根头发,又用力捅了他一下。花王又醒了。 “你干吧老打扰我?” “嗳哟,我又做了个梦,”王后告诉他。 “又梦见什么啦?” “我梦见在某个镇子里住着另一位国王。国王是个盲人。他怎么会瞎了呢?”王后问。 “该他那么着,”花王说,“因为他那座王宫,连同鸡窝和篱笆上面的顶盖全是金子做的。要是把金顶盖卸下来,扔进流经王宫旁边的河里。换上茅草的,他就能立刻重见光明。” 这样,已经有了两朵鲜花,现在就缺最后一朵啦! 花王又睡着了。他睡得很熟。王后又从他头上揪下一根头发,并捅了他一下。 “哎,你真不让我睡觉啦!”花王说。“你再捅我,我可就不客气啦。” “嗳哟,我又做了个梦,”王后说。 “又梦见什么啦?” “我梦见在一条大河边,有一个妇人在吃力地拉着木笺子。她不停地拉着,一会儿往上游拉,一会儿又往下游拉。她怎么老在不停地拉呢?” “该她那么着,”花王回答,“因为有好麦子,她也烤不出好面包来。 炉灶一砌完,仆人便立即生火,把面团放进炉灶去烘烤。国王的厨子都有农妇们烤面包的习惯,烤面包时总要放一个小面团进去,小面团熟得快,好让国王早些尝尝。 果然,小圆面包先烤得了。国王一刻都等不及,把小圆面包吃了。国王刚把小圆面包咽下去,身上的烂脓疮就开始结疤,脱落了。国王饱饱地吃了一顿,身上的烂脓疮居然全好啦。 “嗯,”国王叫人把小伙子从狱中放出来,对他说,“你是讲了实话。” 国王又问他:“你要我给你什么呢?” “陛下愿意给什么,就给什么吧。” 同那个国王一样,这个国王也叫仆人牵来一匹漂亮的骏马,还给了他满满两马褡裢的金子,对他说: “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孩子,因为你向花王询问了治好我身上疾病的方法。” 小伙子谢过国王。现在,他有了两匹马和四马褡裢的金子,便动身回家。 他到家时,看见财主正蹲在一堵篱笆下面,冷得瑟瑟发抖。只见财主家的窗户都被用钉子钉死了,院子里长满了杂草。财主再没有充足的食物填饱肚子,只好勉强糊口度日。 小伙子朝那儿快步走去,他帽子上插着三朵鲜花。他向财主打招呼: “噢,岳父,这是三朵鲜花,是我从尊贵的花王那里取来的。” “孩子,为你弄到鲜花感到高兴。你只管戴着吧,那是你该得的。现在,鲜花对我已经没用了。” “别悲伤,”小伙子对他说,“你只管进来吧!” 他们一同进了屋。小伙子同妻子见了面。于是,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宴,因为上次他们举行婚礼时,没有来得及设宴庆贺呢。 他们要举行盛宴的消息传遍了七七四十九个国家。小伙子邀请了所有的亲友:父亲、母亲,还有那两个流浪汉。婚宴如期举行,讲故事人——我也蹲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期待着有人给我点吃的。我果然拿到一大块肉,大得吃不完,还带回家去呢。
名叫“比国王聪明”的奴仆 国王有三个奴仆,每个奴仆各生了一个儿子,他们名叫“看不见”、“神的恩赐”和“比国王聪明”。儿子们长大以后,都去给国王干活。国王叫人给看不见一捆高粱,给神的恩赐也是一捆高粱,可给名叫比国王聪明的奴仆只是一捆稻草。国王对他们说: “明年你们必须给我带来三百捆高粱。” 过了一年,庄稼收割了。看不见和神的恩赐每人给国王带来了三百捆高粱,而比国王聪明只提了一篮子糠秕,他们来到国王跟前,看不见就说: “这是我的三百捆。” “这是我的三百捆。”神的恩赐说。 “这就是我的收成。”比国王聪明说。 国王问他: “为什么你没有给我带来三百捆高粱?” “我把你给我的一捆稻草种上,就把它长的东西给你。”比国王聪明回答说。 国王叫牵来两头母牛,把它们给了看不见和神的恩赐,而给比国王聪明一头公牛。 第二年,看不见给国王带来两只牛犊,神的恩赐也给国王带来两只牛犊。 而比国王聪明肩上搭把斧头,来到国王跟前,爬到长在王宫旁边的一棵树上,开始砍树。 国王问: “看不见和神的恩赐每人给我带来了两只牛犊,比国王聪明在哪里呢?” “他在砍木柴。”国王的仆人说。 “哎,你这个比国王聪明呀,”国王说,“你在树上干什么呢?” “我给我那生下我的父亲砍柴。”比国王聪明回答说。 “你怎么这样说呢?难道男人能生孩子吗?”国王喊叫道。 “哦,原来你也知道,”比国王聪明说,“男子不能生孩子,可是你给我一头公牛,却希望它生两只牛犊。” 国王生气了。 “我要怎样对付这小子呢?”他问。 一个朝臣说: “杀死他,给他一身华丽的衣服、绣花缠头和一匹好马,而给你自己儿子一身旧衣服,旧缠头和一匹跛马。打发他们到林子里去,命令强盗把那个穿好衣服的人杀死。因为这是比国王聪明,所以他定死无疑了。” 国王同意他的意见,就这样做了。 比国王聪明派一个人带着十壶酒和十壶水先走,当国王的儿子和比国王聪明赶上这个人的时候,比国王聪明就说: “让我们喝口水吧。” 比国王聪明拿一个酒壶给国王的儿子,自己却喝着水。往前走了一会儿,比国王聪明又想喝水,还象第一次一样,比国王聪明喝的是水,而国王儿子喝的是酒。国王儿子喝醉了,害起病来。这时比国王聪明说: “喂,国王的儿子,你不舒服,可我不会让你一个人倒霉的,我的华丽衣服,我的绣花缠头,我的好马都拿去,把你的旧衣服和跛马给我。” 他们交换了衣服和马,继续往前走。不久他们走到了埋伏着强盗的地方。 强盗抓住他们,把国王儿子杀了。而比国王聪明驰向王宫,向国王问过好之后,说: “难道有人比得上我吗?” 国王回答说: “有,就是我。” 他跳起来去抓比国王聪明,但是比国王聪明变成一只青蛙,国王便变作一条蛇,想吞掉青蛙。但比国王聪明又变成一只老鼠,国王就变成一只猫。 可老鼠又变成一只鸟飞向高空,这时国王便变作一只鹰去追鸟。鸟飞到一个老太婆跟前,飞进她的眼睛里,变成了眼珠。鹰就变成了眉毛。一直到现在,眼珠子不走出自己的掩蔽所,以免守候在它旁边的眉毛抓住它。
笨孩子 从前,世上有个女人,她有一个儿子,很笨,脑子糊涂,跟其他孩子不一样。有一次母亲打发他去买根针。他买了针回家来,路上碰见一个朋友提着满满一篮子鼓子,便问: “我把针放到哪里呢?” “放到我的篮子里好了。”对方回答说。 男孩把针放到篮子里。走到家门口,他想把针拿出来,可找不到了,便空着手回来了。 “针在哪儿?”母亲问。 “我把它放在装麸子的篮子里,可后来找不见了。” “你多笨,”母亲说,“你怎么不把针别在衬衣袖子上呢?” 第二次,女人叫儿子去买奶油。 “去吧,快一点回来!” 孩子买了奶油,把它倒在衬衣袖子上就往家走。他走着走着,奶油化了,滴到地上,他带回家的很少很少。 “油在哪?”母亲问。 “它流了,还剩一点在我的袖子上面。” 母亲非常生气,喊道: “应该把油放在罐子里,那样你就不会洒掉了。下一次要这样做。” 过了几天,女人要儿子到邻居家去捉条狗崽来,孩子捉住狗崽,放进罐子里,严严地盖好。回到家里母亲问他: “狗崽在哪?” “在罐子里。” “快打开。”母亲担心地说。 他们打开罐子,看见狗崽已经死了。母亲气得大喊: “唉,你这样笨!要拿根绳子拴住它,对它说:走,走!” 有一次,孩子去买肉,他买好了肉,用根绳子拴住,拖在后面,不停地说:“走,走!”一只狗闻到了肉香,跑到孩子身后把肉吃光了,他拉回来的只是几根骨头。 “肉在哪里?”母亲问。 “这就是。” “你真是个大笨蛋!”母亲叫道,“你说的肉是什么?几根老骨头?” “可你自己教我这样做的呀,”孩子感到很委屈。 女人伤心地说: “我再也不叫你到哪儿去了。”
两个骗子 一个狡猾的农民在罐子里装满牲口粪,上面盖一层薄薄的奶油,拿到市场去卖。他走到离市场不远的一棵大树底下,坐下来歇脚。这时,另一个狡猾的农民在罐子里装满了泥土,上面盖一层薄薄的白蜜,也拿到市场去卖。 他走到这里,也坐下来休息。 两人打过招呼以后,卖奶油的问: “你拿的什么?” “我去卖上等纯净白蜜,你呢?” “我带着一罐上等纯净奶油,到市场去卖掉,再买点白蜜配药,如果你同意,我们把货交换得了。” 卖蜜的人心想,我一罐子泥土可以换到一罐上等纯净白蜜,只有傻瓜才不干呢!便高兴地同意了。他说他有许多蜜蜂,他要把蜜卖掉,买些奶油,准备女儿出嫁。 卖奶油的人也非常高兴,他以为一罐子牲口粪换来一罐上等纯净白蜜,占了天大的便宜。两个人交换了罐子,便迅速分手,各走各的路了。 卖奶油的对自己的高明骗术非常满意,走不多远,便想去尝尝这上等纯净的白蜜,打开罐子,用手指去抠,只见一层薄薄的白蜜底下尽是泥土,他明白了他遇到了一个象他一样的骗子,便大笑起来。那个卖蜜的很快也发现了上等纯净奶油原来全是牲口粪。 第二天,他们两个又来到市场,又在那棵树下见面了。 “是你呀!”一个问。 “你也来了!”另一个回答。 开头,两个人互相指责、谩骂,甚至要动起武来,但很快就和解了,却笑着夸奖对方聪明,接着便成了好朋友,并且把两人的房子搬到一起,成了朋友加邻居。 他们商量着今后如何生活。后来决定走到远处去做生意。他们便各人回家去准备。一个叫老婆在面粉里掺上草木灰,烙成饼,还带些白灰装作面粉。 另一个也是这样,他们俩便一起上路了。 走到傍晚,他们停下来,拾些柴禾,打来清水,烧起篝火,准备做晚饭。 一个说: “你的担子很重,今天晚上就用你的面粉煮稀饭,明天再用我的。” 另一个说: “不,你挑的比我的重,今天晚饭先用你的面粉,明天再用我的。” 两人争来争去,谁也不拿出面粉,只好饿着肚子睡了。 早晨,两人又一起上路,傍晚来到一条河边。他们又争论着,该谁先拿面粉,结果又饿了一夜。第二天,他们又是赶路、争论,挨饿。这时,有一个忍不住了,打开口袋,拿出白灰,装作自己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把灰放进开水里,然后骂起老婆来。另一个也打开口袋,装作去拿面粉,结果也说: “我老婆和你老婆都是一样的货色。” 他们互相嘲笑着,指责着。一句谚语就是从这里得来的:两个骗子的稀饭是白水煮白灰。 两个挨饿的骗子只好到村里去讨点吃的。他们从这个村走到那个村,一点东西也没讨到,因为谁也不愿意开口,最后决定去偷。 他们走到一群绵羊跟前,但是牧羊人看得很紧,没有偷成,后来又碰到一群山羊和母牛,也因为看守得严,都没有得手。他们走到一个山岗上,看见底下平原上一个农民赶着两头公牛。一个骗子说: “听着,朋友,把这两头公牛偷来吧。” “可怎么个偷法呢?”另一个问。 “我在这里喊叫,农民就会向我跑来,你把一条偷走,另一条我来想办法偷。然后再在这地方会面。” 说做就做。一个在山岗大喊: “啊—啊—啊!” 农民以为强盗在抢人,便扔下自己的牛,拿上棍子,喊道: “我来了,坚持住!” 他跑到骗子跟前,问他: “你怎么啦?” “我看见山底下一个人牵着两头公牛,我想公牛一打起架来,会把那人撞死的,我很担心。”骗子颠三倒四地嘟囔着。 农民回头去看自己的牛,只有一条,另一条不见了,便飞快地跑下山岗,钻进林子找他的牛去了。 这个骗子趁机把这条牛也偷走了。 农民在林子里找牛找累了,便走回家,可另一条又不见了,只好伤心地回家了。 两个骗子各人偷到一条牛,高高兴兴地在老地方会了面。他们把牛赶进一个山洞,把牛宰了。一个骗子说: “我的朋友,你到村子里去讨个火来,我们来烤点熟牛肉吃。我在这里把肉切好。” 那一个同意了,到村里讨了火回来,刚走进洞里,只听见他的伙伴用棍子敲着牛尿泡,装作挨打的样子,用哀求的声调在说话: “不要打我了,请你等一等,等我的朋友来了,我们马上就走。” 这个知道他是在耍花招,便将计就计,把火种扔掉,回家去,对老婆说: “把我放到装盐的袋子里,背我到邻居家去,对她说:这是我丈夫偷来的盐,你丈夫一回来,我们就平分,好把他们藏在山洞里的牛肉腌起来吃。” 他老婆就这样做了。 邻居的妻子高兴地收下盐,把袋子藏到床底下。傍晚,背信弃义的回来了,还带来一些肉。随即把老婆和孩子叫去搬剩下的肉。坐在盐袋里的邻居听见房主在讲他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机智骗过了他。老婆说,她家没有盐,但她们邻居给她送来了,把经过说了一遍。她丈夫又拿邻人的愚蠢嘲笑了一番。这时,他老婆打开袋口,把手伸进来拿盐,躲在口袋里的邻居抓住她的手,她吓得尖叫起来: “啊,妈呀!这是什么?” 这时主人问: “谁?” “我!”邻居回答道。 “啊!是你!” 他们对自己的勾当惊讶了半天,又大声笑了起来。然后把肉分开,各自回家去了。从这里又得出一句谚语:骗子骗骗子,一个赛一个! 第二天,两个骗子都带着老婆孩子到草原上去吃肉喝酒。 一个骗子看见一个树洞里有许多酿蜜的蜜蜂,想美美地吃一顿蜂蜜,便把手伸进树洞里去。不料里头有条毒蛇,一口咬住了他的,痛得他“啊”的一声大叫起来。 “你找到什么啦?”另一个骗子问。 “我抓到一块金子,很大,够我和老婆孩子一辈子用的了。看来这里面还有很多。”那个骗子回答说。 “拿出来我看看。” “不行,我拖不出来,你要拿,你就自己动手吧,我可不能把这块分给你。” 那个骗子也连忙把手伸进树洞来,毒蛇也一口咬住了他。他吓得大叫起来: “不是金子,是毒蛇!” 就这样,两个骗子一起死了。
鞋匠的故事 有个地方出现一个妖怪,干了不少坏事,他向每户人家要一个女孩,把她们一个个吃掉。 祸殃轮到了公主的头上。妖怪抓住公主,把她拖进洞里,没有吃她,娶她做了老婆。 有一次,妖怪要飞到外面去,用木头堵住门,怕公主跑掉。公主从家里带来一条狗。她写了个纸条挂在狗脖子上,叫他送给爸爸妈妈。狗把信送走了,还带回了回信。 国王和皇后是这样写的:“你搞清楚,谁能制服妖怪。” 公主细心服侍妖怪,试探问他怕谁,妖怪总是不肯说。有一次终于说漏了嘴,说有个地方的一个鞋匠能制服他。 公主听说之后,写信告诉父亲派人去找鞋匠,要他来救自己。 国王听到这个消息,找到了鞋匠,亲自求他消灭这个残忍的妖怪,救出公主。 鞋匠手里拿着十二张皮子,正在揉搓。这时,他看见国王来了,吓得发抖,把皮子也弄破了。不管国王和王后如何劝说,鞋匠都不愿意去打妖怪。 国王和王后想出一个办法,召来五千个小孩,要他们哭着去求鞋匠,希望小孩的眼泪能感动鞋匠。 小孩流着眼泪求鞋匠去打妖怪,看见小孩子哭泣,鞋匠很难过,便答应了国王和王后的请求。他拿出几百条麻绳,涂上焦油,把自己的身子缠住,防备妖怪咬他。他动身去打妖怪。 鞋匠来到妖怪洞口,妖怪锁着门呆在里面,不出来。 “你最好还是出来,不然我就砸烂你的窝!”鞋匠说完就动手砸门。 妖怪感到躲不过去,走了出来。 鞋匠和妖怪打了起来。打来打去,不知打了多久,妖怪被打败了,向鞋匠求饶: “不要打死我,世界上没有比我们两个更厉害的人,我们把地球一分为二,你一半,我一半。” “好,要划出一条界线。” 鞋匠打了一把几百斤的犁,套上妖怪,开始量地,犁出了一条很深的沟,一直犁到海边。 “好了,”妖怪说,“现在我们分好了。”” “地是分好了,现在来分海,不然你要说有人占了你的海。” 妖怪走到海中间,鞋匠把他淹死在海里。那条沟现在还看得见,沟边高出地面好几尺,人们在附近犁地,从不动它。有人不知道它的来历,叫它做堤坝。 鞋匠做了好事,不要报酬,还去当他的鞋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