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氏千祥义的传说 相传乾隆年间,牛仙庄住着孟氏两兄弟,哥哥传中,在家务农,弟弟传正,在鄚州“千祥义布店”做学徒。传正虽没读过多少书,但是自身聪明,有心计,又能吃苦,很讨掌柜李文举的喜欢。 且说李掌柜的前妻留下一女,名叫翠娥,年方十六,与传正同岁,娴淑、文雅。时间一长,二人便有了爱慕之意,李掌柜也有所察觉。一日,李掌柜与续弦崔氏闲谈时,随口说出想把传正招为上门女婿,不料崔氏极力反对,原因是:自己进门没有生育,翠娥招来丈夫对己不利。想把翠娥嫁给她娘家侄子崔道成为妻。一来姑侄一条心,二来李家这样大的家产不致便宜他人。 四月的鄚州大庙格外热闹,也是“千祥义布店”的黄金季节。一天晚上,李掌柜在灯下数钱,发现少了一锭银子。问怎么回事,又没外人知道?崔氏便趁机说:“肯定是徒弟拿走的!”接着又添油加醋地说了传正不少坏话。李掌柜信以为真,第二天便以“千祥义店小利薄,恐误徒弟前程”为由辞退了传正。 传正无理可辩,又不愿回家告诉兄嫂,背起行李就奔了天津卫。一日行至胜芳地界,已是黄昏,又累又饿,天又下起小雨,见前面有一座古庙,赶忙跑进来,来到大殿里,一抬头看见神像前有香烛、供品,想伸手抓点吃的,不料被身后的一大汉一把摁住。 原来是荣府的荣太公为妻子求神还愿。大汉是太公的长子荣虎,不由分说,把传正绑了,带到荣府向爹爹禀报。太公看传正不像歹人,便问他的家乡、住处、长辈姓名,为何偷吃供品?之后,太公笑着对虎儿说:“儿啊!真是梁山好汉——不打不相识。这位就是我常说的任丘县古牛仙庄你表姑奶奶家的表叔啊!快松绑,后堂茶饭招待!” 原来荣太公看传正容貌端正,一派正气,便放他一马,假认表亲,再说也不能因这点小事闹成仇人。传正也猜出几分。茶饭过后,太公说:“表弟,论起来我们还是老表亲,有困难尽管言语。”说着,命家人拿来五串钱交给传正,让他找个事谋生。传正自然万分感激。 听说这一带的鲜鱼行市很好,能赚钱,传正便在此做起了串乡进酒店卖鱼的营生。为报答荣公,每逢上店趸鱼,总要挑两条大鱼,用柳条串了,起早挂在荣府的大门上。因此,荣公清早开门时常会捡到鱼,但不知是何人所为。忽然一天,传正卖鱼回来,天还没亮,他正想去荣府门上挂鱼,一看门上吊着个“肉门帘”(尸体),他心中一惊:“啊!这是谁想嫁祸于人,无故陷害!”毫不犹像背起死尸扔到荒郊去了。 原来,此地有一流氓邱五,因为与荣府借贷不周,有怨气,想借此敲诈,所以做下伤天害理的事情。事后,荣公得知这一切,就把传正叫来,感谢一番之后说:“表弟,天津我有一处绸缎庄,你帮虎儿去经营怎么样?” 传正自然欢喜,既是轻车熟路,更有经营之道,在与同行的交往中又会大长见识。 到了十月初一,传正禀明了荣公,回家上坟祭祖。不料行至王庆坨附近,从树林中窜出一蒙面人把包裹、钱财抢劫一空。传正也料到了一定是邱五来报私仇。天黑了,又刮起了大风,幸好前面有座土地祠,连忙抱了一捆稻草,蜷缩在破庙里边过夜。 一场惊吓,忧愁满腹,不觉睡着了。恍惚间,有一白胡子老头笑着说:“施主,小神给你保管三年了,你的九只鸡还储存在旯旮里呢!”醒来后,才知是南柯一梦,再睡着,又是相同梦境,一连三次都一样。传正睡不着了,借着月光去查看,见一个石匣里盛着九只金鸡,一大八小,全是赤金的,金灿灿的直晃人眼睛。传正惊喜过后,连忙把九只鸡裹在破行李内,随手把方砖砌好。天大亮,雇了辆车子,又返回天津去了。接着又带了金鸡,顺大运河南下直向姑苏去了。 再说当传正离去一个多月后,李文举在清扫帐房时,发现少了的那锭银子原来是掉到了柜缝中,方才知道冤屈了徒弟,追悔莫及。 忽然有一天,一个人给李掌柜带来口信,说是从大清河内来了一批货船,是发给“千祥义”的,要李掌柜亲自查点。李掌柜来到十方院码头,一看一字儿十几只大槽子都是姑苏锦缎。他在前头领航,顺小白河至鄚州南岗卸货。货是收了,但不知道是哪位大款的托付,后来才知道是传正发的货。 转眼到了腊月,传正驱车来到“千祥义”,向李师父、师母请安。他建议把布店扩大,改为绸缎庄,仍请师父为掌柜。文学夫妇喜悦之中,带有愧意。传正说:“师父、师母,不必计较,以往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从此“千祥义”买卖在同行中胜出,生意非常火爆。一日,李文学不容传正分说,决意把“千祥义”的招牌改为“孟氏千祥义绸缎庄”。又把女儿翠娥许配传正。 在给李掌柜发货的同时传正也给荣虎的绸缎庄发了上千匹的丝绸。南京等地也都有了“千祥义”分店,紧接着,天津、上海、济南等地都有了“千祥义”绸缎庄。 传说,有一年河北、河南天旱不收,饥荒一方。传正慷慨解囊,拿出了粟米二千石开粥场,义赈灾民。千祥义买卖兴盛、资金雄厚,有几次皇家因短缺了银两还向其借贷。乾隆三十年,皇上曾两次下诏召传正入朝为官,都被其婉言谢绝了。 传正晚年返回故里,帮乡民打井、开渠、出资办学,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百年之后,葬于故乡的“孟家坟”,享年8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