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提到《周易》,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占卜和算卦等命理学内容。其实,《周易》起初确实是一部用于卜筮的书籍,但自从孔子对其给予赞赏后,其内容逐渐变得丰富,不再局限于卜筮。现在我们知道,《周易》可以分为义理和象数两大派别。 象数是指我们常提到的命理和占卜等学派,通过观察象征和数字来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义理则是《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在象数派的视角下确实显得神秘,但如果因此而对这本书保持距离,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其中的哲学智慧。 《周易》作为经典之最,是一部教化之书。其内涵深邃,古人在创作《易》的过程中究竟蕴藏了哪些深奥的哲理呢? 在这里,我简单给大家做个介绍! 2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周易》与《易经》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具体来说,《易经》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这三部易书的统称。然而,由于《连山》和《归藏》这两部书在古代早已失传,现在提到《周易》时,大家往往自动将其与《易经》视为同义。 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继续进行。 众所周知,《周易》中的内容主要围绕“卦”展开。因此,在研究《周易》中的卦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卦的来源。 古人认为,万物起源于一个“无极”,这个“无极”是天地宇宙及万物生成之前的状态。 “无极”中会孕育出“太极”,“太极”可以被理解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的阴阳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太极”本身只是一种圆形。而我们常见的太极图,则象征着阴阳经过分化后的表现。 在“太极”的运行中,会产生出“两仪”,即阴和阳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卦象的雏形便开始显现。 阳是完整的横线,而阴则是中间断开的横线,我们称这两条线为“阳爻”和“阴爻”。连线与断线象征着阴阳的两个方面。实际上,连与断只是阴阳的表面表现,阴阳这一概念可以代表许多对立的事物,比如日与月、晴与阴等,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 在“两仪”之后,会演变出“四象”。从表面上看,这意味着在阴阳之上再分别演化出另一组阴阳,最终得到了“四象”:老阳、少阳、少阴和老阴。老阳是指有两条阳爻,阳气较为旺盛;而少阳则是指阳爻在下,阴爻在上,象征阳刚刚开始生长,尚未完全,因而有一半是阴的。少阴和老阴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理解。 在“四象”的基础上,再添加阴阳爻,便演变出了“八卦”。至此,古人通过“八卦”对世间万物进行了总结,比如,最基本的八卦中,乾代表天,兑代表泽,离象征火,震对应雷,巽指风,坎表示水,艮代表山,坤则是地。 除了这些,乾卦可以象征父亲,而坤卦则可以象征母亲,其他卦象自然也有多个可以代表的事物。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八卦视为古人简单唯物主义的一种理论,并不是没有道理。 关于八卦的次序和各个卦象的位置,对于理解《易经》的义理并不是特别关键,因此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一点。 八卦相互叠加之后,形成了《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史记》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这解释了《周易》为何被称为《周易》而不是其他的易。同时,在文王对每个卦象及其爻进行解释后,《周易》这本书也由此诞生。 简单来说,六十四卦的形成过程是从无到有,首先生成一个圆圈。接着,这个圆圈演化出了阴和阳两个方面,形成了阴阳爻。在阴阳爻的基础上又不断发展出更多的阴阳爻,最终演变为三条爻,从而构成了六十四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