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学习《易经》,要明白一个道理:“擅长《易经》的人不应依赖占卜”。 《易经》是一部智慧的学问,探讨变化和辩证关系,因此在指导我们如何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善于易的人并不依赖占卜,而占卦的人未必都是真正的善易者。” 为什么呢?因为《易经》的智慧蕴含其中,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教你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和如何行动。 一、阴阳 《易经》中的阴阳是最基本的概念,涵盖了宇宙间所有事物。 《易经》通过阴阳来象征万物,并以乾坤来象征天地。“天地各自定位,山川气息相通,雷电与风相互交织,水与火则不相交汇”。阴阳是一种对立关系,阴中蕴含阳,阳中又含阴,阴中也有阳;阳代表动、刚、主动,而阴则代表静、柔、被动。 阴阳相互对立而存在,缺少阴阳便不可能有对立的事物。例如,男女、动静、上下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并且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的人体犹如一个小宇宙,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断运作。从外部看,可能是阴气重还是阳气重;从内部看,是否先天元气充足或后天元气充沛;从时间上看,是白天还是夜晚;从空间上看,生活的环境是滋养我们的地方,还是我们去养活自己的地方…… 二、对立统一 《易经》的基本观点是:世界存在对立的统一,每个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任何事物都同时包含正反两个方面。 例如,阴阳相对,前后相继,生死轮回。这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也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动力。中国人强调“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正是基于这个道理。 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整体系统,通过六爻的变动来体现。 例如:在乾卦中,初九、九二、九三和九四这四个爻,以及在坤卦中的六五、上六、上九这三个爻,都代表着应当坚守正道,只有阴阳相合才能达到“和”的境界;而在兑卦中,上六和下四同样强调要牢牢把握正道,只有阴阳结合才能实现“和”;另外,兑卦中的上九和下三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点,强调坚守正道,阴阳和合才能成就“和”。 三、事物的变化 《易经》告诉我们,万物皆在不断变动,没有绝对不变的事物或原则。每个事物都有其变化的方向和规律。 在《易经》中,有一个卦叫“否”卦。这个卦表达了什么呢?它描述了一个人在行动时,可能会在某些时刻遇到他人的反对和阻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这时,我们需要学会放下、学会妥协以及灵活应变。 否卦提醒我们不要过于固执,应学会灵活变通。有时候适当地调整一下,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加顺利。 比如说,一个人去参加聚会,但聚会却无法继续进行。 那么我们就不必再强求了,因为大家彼此并不熟悉,对对方的人品和性格也不了解。即使勉强参加聚会,结果也未必理想。因此,不如给自己一些适当的休息时间,等待重新寻找到合适的机会。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如果过于固执自己的观点,最终可能会导致失败。 四、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这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提醒我们,不要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就可以高枕无忧,而是要领悟“否极泰来”的道理,持续反思与提升自我。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因此,不要拘泥于旧有的规则。 《易经》还告诉我们要明白“否极泰来”的道理。这一概念并不是绝对的,它蕴含着一个“度”,意味着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后,会发生转变。因此,《易经》认为“物极必反”,所以我们应当理解任何事情都遵循“物极必反”的原则。 当然,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出现转折,但这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易经》也提醒我们要懂得“与时俱进”、“居安思危”和“未雨绸缪”。 五、否定之否定 《易经》蕴含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想。这意味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否定与反否定的规律,可以从事物发展中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正如我们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祸”所传达的意义。 《易经》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否定之否定的卦辞,例如: 初九:潜藏的龙,不宜出动。 九:龙现于田,利于接见贤人,君子应当抑制邪恶,弘扬善行,顺应天命。 这段话的意思是:初九的第二爻提醒我们要懂得隐藏自己的才能,不要轻易显露;第三爻则强调要顺应天意,听从上天的安排;第四爻教导我们要收敛自己的才华,避免过于张扬;而上六则需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这意味着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看到某一面或某一事件。因此,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必须学会全面而辩证地看待问题。 我们还应当学会运用“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来处理问题。 六、知常达变 “天道有规律,不因尧的存在而延续,也不因桀的灭亡而终止。”这是《易经》的核心理念。 天道的运作遵循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有所改变。这一规律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相互统一。 人道是规律,因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指的是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天法则是要效法宇宙的法则。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这一原则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圣人通过观察世界的变化,能够洞察天地自然的规律。因此,《易经》中提到‘天行健,君子应当不断自我奋进’。” 《易经》中提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强调了我们在做事时应依据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方法和目标,这就是“穷则变”;当面临困境时,我们需要灵活应变以寻求发展与生存。 《易经》指出:“穷则变”教导我们要学会灵活应对;“变则通”让我们明白如何适应变化、顺应时势;“通则久”则告诉我们,只要灵活应变,便能实现持久与稳定。 七、否极泰来 “否极泰来”,在《易经》中有一个卦象称为“泰”。这个卦的上下两部分分别为“否”和“泰”。下方是否卦,上方则是泰卦。 泰卦的卦辞为“亨”,意指亨通。泰卦共有两个爻,上爻称为“阳”,下爻称为“阴”。“阳”象征着亨通,而“阴”则代表不亨通。因此,泰卦也被称为“否极泰来”。 什么是“泰”?“泰”的意思是顺利。 这里的“泰”表示亨通和顺利。因此,泰卦有三个含义:首先,亨通顺利;其次,亨通顺利之后会更加顺利;最后,亨通顺利后还会进一步变得更加顺利。 “否”和“泰”都象征着事物发展的极端状态。“否极泰来”意指在极端的情况下会迎来新的转机。这个词汇反映出事物发展到极端时,总会出现新的变化和转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