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二十四节气,许多年轻人可能对此并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有时候,他们可能在电视或其他媒介上见过一两次,但并没有真正明白其含义。实际上,在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独特的意义。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下面的小编将为大家整理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大家了解民俗文化有所帮助。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意义 “二十四节气”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古代的先哲们便已制定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此后,这一体系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直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才最终形成。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在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下,汉武帝下令对历法进行修订。邓平、唐都和落下闳等人被委托编制《太初历》,并正式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中,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非常丰富,涵盖了与之相关的谚语、歌谣和传说等。同时,它还包括传统的生产工具、日常生活器具、工艺品以及书法和绘画等艺术作品。此外,还有与这些节气紧密相连的汉族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习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民农业文明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这些节气是我们祖先经过长时间实践而形成的珍贵科学遗产,能够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帮助人们把握农事的季节,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与生计。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制定的一种辅助历法,用于指导农业活动,它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太阳从黄经零度开始,每移动十五度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一圈360度,会经历24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将二十四节气的一个字串联成韵律,形成了歌诀(《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如下: 立春: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它标志着农历正月的到来,通常在公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此时太阳的位置在黄经315°。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逐渐增多,预计在公历2月18日至20日之间,太阳的位置为黄经330°。 惊蛰:蛰意为隐藏,惊蛰是指春雷初响,唤醒了冬眠在土中的动物,同时也是农历二月的开始,通常在公历的3月5日至7日之间,太阳位置位于黄经345°。 春分: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意味着昼夜时间相等,通常发生在公历的3月20日至21日之间,这时太阳的位置在黄经0度。 清明节:此时天气晴好,草木茂盛,生机盎然,标志着农历三月的到来,通常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太阳的位置约为黄经15°。 谷雨:在这个节气,降雨有助于百谷生长,雨水充沛且适时,谷类作物因此能够茁壮成长。谷雨一般在公历4月19日至21日之间,太阳的位置在黄经30度。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标志着农历四月的到来,通常在公历的5月5日至7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45°。 小满节气:这是麦类和其他夏季作物的种子开始逐渐饱满的时期,通常在公历的5月20日至22日之间,此时太阳的位置在黄经60°。 芒种:这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并开始收割的时期,也是农历五月的开始。通常在公历的6月5日至7日之间,太阳的位置在黄经75度。 夏至:炎热的夏季到来了。大约在公历6月21日至22日,太阳的位置在黄经90°。 小暑:小暑是指炎热的季节开始的标志,通常在农历六月,具体时间大致在公历的7月6日至8日之间,当太阳位于黄经105°时,这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逐渐升高。 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通常在公历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120度。 立秋:秋季的开始,标志着农历七月的到来,通常在公历的8月7日至9日之间,太阳位置在黄经135°。 处暑:处指的是结束和藏匿,处暑则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通常在公历的8月22日至24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150°。 白露:气温开始变凉,露水凝结呈白色,冷空气开始出现,这也是农历八月的标志,通常在公历的9月7日至9日之间,太阳的位置在黄经165°。 秋分:这是昼夜长度相等的时刻,通常发生在公历的9月22日至24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180度的位置。 寒露:此时露水逐渐变冷,将要结成冰,寒意日益加重,也是农历九月的开始。大约在公历10月8日至9日,太阳的位置在黄经195度。 霜降:气温逐渐降低,开始出现霜冻,通常在公历的10月23日至24日之间,太阳的位置在黄经210度。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也是农历十月的标志,通常在公历的11月7日至8日之间,这时太阳位于黄经225°。 小雪:初雪降临,通常在公历的11月22日至23日之间,太阳的黄经达到240°。 大雪:降雪量增加,地面可能会有积雪,这也是农历十一月(冬月)的标志,通常发生在公历12月6日至8日,太阳位置在黄经255°。 冬至:寒冷的冬季到来了,通常在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的位置在黄经270度。 小寒:气温开始变得寒冷,这标志着农历十二月(腊月)的到来,通常在公历的1月5日至7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85°。 大寒是每年最冷的时节,通常在公历1月20日至21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300度。 二、二十四节气与命理学之间的联系 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古代历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是指导我国农业活动的主要方式。后来,命理学家们将其引入到命运推算中,使其在这一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成为了命理学界区分农历月份的重要标准。 农历由十二个月组成,这些月份中节气与令相互交替,因此我们将这十二个节气称为“十二节令”或“十二月令”,而将另外的十二个气候现象称为“十二气”。这两者合在一起被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众所周知,依据我国的农历,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到月底算作一个完整的月份,而月底的最后一天与下个月的第一天之间是两个月份的分界。然而,在命理学中,划分月份的界限并不是这样,而是依据节气来进行区分的。 命理学可以分为四柱命理和星宿命理两大类。四柱命理主要依据节气,而星宿命理则是基于气候,两者存在明显区别。 四柱命理中的命主生月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划分的。具体来说,立春到惊蛰为正月,惊蛰到清明为二月,清明到立夏为三月,立夏到芒种为四月,芒种到小暑为五月,小暑到立秋为六月,立秋到白露为七月,白露到寒露为八月,寒露到立冬为九月,立冬到大雪为十月,大雪到小寒为十一月(即冬月),小寒到立春为十二月(即腊月)。 因此,命主的出生时间在某个节气之间就对应某个月份,而不是说只要在某个月的初一到月底出生就一定是这个月份,这一点十分重要,请牢记! 为了避免混淆,便于大家理解,特此整理《命宫歌诀》(适用于星宿命理)如下: 星家自古以来就有规则,命宫的判定主要依据气息而非节气。正月开始,以子月为起点向前推算,出生的月份与太阳的休息相对应,出生的时辰是太阳顺行到卯这个位置,因此命宫就定位在这里。如果想知道命宫的天干,年份上可以选择虎或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