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知识:为什么道家庙宇被称为“宫”或“观”?
壹
对道家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可能会对全国各地著名山川上的道教庙宇感到疑惑。例如,北京的白云观、武当山的玉虚宫、长春观、八仙宫和楼观台等。这些闻名遐迩的道教场所为何都使用“宫”或“观”作为名称呢?
在古代,“宫”一词通常指代房屋,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尔雅·释宫》中提到:“宫就是室,室就是宫。”然而,自秦汉时期起,“宫”这个词开始被赋予特殊的尊崇意义,成为封建帝王居住的专用术语。由于对长生的渴望,建造上往往模仿先秦时期的仙山神府,呈现出极为华丽的风格,体现出帝王所居之宫殿仿佛是神仙的住处,从而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根据《尔雅·释宫》的解释,“观”指的是“宫门前的双阙”。因此,“观”也被视为一种建筑形式,是指大门两侧用于观望的楼阁,古人称之为“阙”。在汉代,许多祠庙和陵墓在门外侧常设置双阙,象征着“观”,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入口建筑,从而实现与神灵的沟通。显然,“观”与祖先和神灵崇拜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家庙宇是供奉神明的场所。某些由皇帝兴建的大型庙宇,经过皇帝的赐名,也可以称为“宫”。封建皇帝提议建立的庙宇,自然属于“敕建”之列。例如,唐玄宗为了供奉老子而建造的太清宫。
贰
道教所称的宫庙,通常需要得到封建帝王的批准或“赐额”。
宫是道教庙宇中最具盛名的称谓。元太宗时期,马真皇后执政的第三年,即公元1244年,山西永济县的永乐祠遭到焚毁。朝中的大臣们讨论认为,永乐祠是吕纯阳的仙迹,“祠而祭祀之事显得简陋,因此可以改建为纯阳万寿宫。”于是,命令李真常选取德行高尚、受人瞩目的人,前去修建此庙宇。李真常派潘冲前往,经过数年的努力,最终建成,时至今日仍称为“纯阳万寿宫”。由于该宫位于永东镇,因此也被俗称为“永乐宫”,是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纯阳宫的正式名称是“敕建大纯阳万寿宫”。
金明昌六年,也就是公元1195年,朝廷颁布新法,规定祖庵的无敕额应当被没收于宫中。当时,由毕知常负责主持祖庵。到了承安丁巳年,即公元1197年,他前往山东拜见邱祖。邱祖将所有财物倾囊相授,并亲自撰写疏文,要求他做好重建的准备。
公元1198年春天,毕知常抵达北京。那时,王玉阳正在北京被征召。他通过一些关系将祖庭购得,并建立了灵虚观。到了元大德二年,即公元1298年七月,李真常上奏将祖庵灵虚观改为重阳宫。
西安八仙宫,最初称为八仙庵。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难至西安,曾暂时居住在八仙宫。在李宗阳方丈的请求下,获得了“敕建万寿八仙宫”的匾额,因而由庵升格为宫。
叁
道教庙宇被称为“观”,最早起源于陕西省周至县的古楼观,也就是终南山的楼观台。
《渊鉴类函》中的资料来源于居处部四。根据《释名》的说法:“尹喜用草木建造楼阁,深入思考至道,周康王因此拜他为大夫。由于负责观望,所以称这个地方为关令草楼观,这也标志着观的起源。”《稗史》记载:“周穆王喜爱神仙,召见尹轨,杜仲居住在终南山,因此尹真人以草楼命名为观,自此奉祀神仙的地方皆称为观。”《史记·封禅书》中公孙卿提到:“仙人是可以被看见的……,而且仙人喜欢建筑楼阁。”因此皇帝下令在长安建造蜚帘桂观,在甘泉建造益延寿观,命令公孙卿持节准备器具以迎接神人。这就是道教庙宇被称为观的由来。
有些建筑是皇帝的命令所建,尤其是在宋代,实行了一种“祠禄”制度。在各个地区和府州的著名宫观中,都设有负责管理的官员,称为提举、提点或管勾等,这些职位通常由政府官员担任,旨在提供养老和闲职,给与他们一定的资助,称之为奉祠。宋真宗修建玉清昭应宫,历时七年才完成,规模达二千六百一十楹,王安石也曾上奏请求建立宫观。
《乞宫观第一札子》中提到:“请求外派本官至一宫观看病于江宁。”南宋时期,朱熹也曾接受“主管云台”的指命。尽管当时华山脚下的云台观属于金朝统治,朱熹未能实际负责,但他曾表达:“愿为希夷直下诸孙”的愿望。在他的著作中,他时常署名为“云台外史”或“云台真逸”,可见他自接命以来对云台观的向往之情。
这些传承下来的道教庙宇,在一代代道教徒的守护下,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承载着许多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如毛笔字书写、道袍穿着、蓄发和纶巾等。这些在影视作品中呈现的画面,实际上反映了道人的真实生活。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重视,道教庙宇成为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