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丹道功夫,只要做好“三调”,对身心百益而无一害!

20.png

  道家内丹功的修炼方法在道教中一直是以口头传授、心传心授的形式进行,外界难以得知。因此,外人对内丹功往往抱有神秘的感觉,而对实际的修炼方法更是无从了解。有些修炼者由于不了解正确的练习方式,反而给身心带来了伤害。

1751619586661.jpg


  实际上,只要在练习内丹功时做好“三调”,对身体和心理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何为三调?


  一、调理饮食


  要想练好内丹功,首先需要了解饮食的注意事项。丹家认为应素食,避免吃荤。因为肉类及葱、蒜、芸、韭、苔等五类荤腥食物,具有强烈的气味,容易导致体内产生阴浊之气,从而使人精神亢奋和物欲增加,这不利于丹功的修炼。


  丹功修炼要求心境清净,不应有太多欲望。修炼的目的是增强体内的清阳之气,同时排出阴浊之气。如果摄入了肉类和腥味的食物,会导致先天之气变得粗糙,难以集中。在练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放屁、唾液粘稠以及心情浮躁等现象。


  每天的三餐应以清淡为主,尽量多吃稀的食物,少吃稠的食物。要减少或避免食用生冷的食物,例如水中生长的米、莲藕和鱼类等;而应多摄入一些生热的食物,如旱地生长的玉米、大麦、小麦和小米等。早晨应该尽量吃得丰盛,而中午则不宜吃得过饱,晚上最好少吃或不吃。


  切勿暴饮暴食。“饮食过饱会损伤精血,因此应适量进食,才能使神志和身体轻松。”过量的饮食不仅会损害胃部,还会阻碍气血的流通。饭后最好等待半小时,等到腹部不再有饱胀感再进行练习。


  合理的饮食调理能够降低体内的阴气,同时提升阳气,使身体和心理保持在一个平和的状态,从而减少杂念的产生,有助于修炼者更快地进入练功状态。(以上内容仅适合专注于丹功的修炼者,非专修者可根据自身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进行参考。)


  二、调理呼吸


  什么是呼吸?吸气称为“吸”,呼气称为“呼”。一般人正常的呼吸是由肺部进行的,这被称为自然呼吸。丹道学派认为,人在母体内时,体内有一条管道上连肺部,下通丹田,心肾相互联系。此时通过脐带与母亲一起呼吸,获取气息,并没有口鼻的呼吸方式,这种状态被称为“胎息”。当经历十个月的孕育,胎儿发育完整,诞生时剪断脐带,身体的窍门开始闭合,从那时起,便转为口鼻呼吸,通过鼻子吸入空气,进入肺部,再从肺部通过口鼻呼出。这种气息的特征较为粗浅且短促,吸气时间短而呼气时间较长,因此先天的呼吸方式转变为后天的呼吸方式。


  内丹修炼的目的是将后天的呼吸转化为先天的呼吸,从自然呼吸过渡到腹式呼吸,最终达到胎息的境界。


  腹式呼吸可以分为顺腹式和逆腹式两种。吸气时通过鼻子吸入气息,并集中意识将气息运送到下丹田,同时小腹向外鼓起;呼气时收紧小腹,将气息从下丹田通过意识引导,最终从鼻子呼出。


  《阴符经三皇玉诀》中提到:“黄帝问道:人为何会引发杀戮之机?天地的反复又是为何?广成子回答道:人之所以引发杀戮,乃是因为摆脱六欲七情。反复则是阴阳的升降,人之升降则在于呼吸的循环。每一次吸气,天地之间的气息皆朝下沉降;每一次呼气,地气便向上升腾。(注:丹家将心和肾比作天地,将气和液比作阴阳,将子午比作冬夏。心对应离卦,属于阳、属天、为火、为午;肾对应坎卦,属阴、属地、为水、为子。吸气时,天地之气下沉,心液随吸气沉至下丹田,即肾;这实际上是离中阴火的下降。呼气时,地气上升,肾气随呼气升至中丹田,即心;这实际上是阳气的上升。)吸气者为天气,呼气者为地气,二者真气相连接。”


  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提到:“呼吸要达到最高点时,不可冲动心神;吸气时要达到最低点,也不可冲击肾脏。”


  一合一辟,一来一往,运行一次为一七二七,自然使两侧肾火蒸腾,丹田的气息温暖,吸气自然调节,无需刻意调整,气息自然修炼,无需专门练习。这便是顺腹式呼吸。


  逆腹式呼吸的方法是:吸气时,小腹内收,意念引导丹田之气上升到中丹田;鼻吸气体下行到中丹田。呼气时,小腹鼓起,意念引导吸入的气从中丹田下降到下丹田,同时通过鼻子呼出胸中的浊气。


  《阴符经三皇玉诀》中提到:“黄帝问道:人体内部的情况如何?天真皇人回答说:脐下约一寸三分的地方是气海,其中蕴藏着真精。这个位置与大地相连,土中有两条经脉通往脑部。脑内的灵性向下俯视,其中有两个穴位,左边称为太极,右边称为冲灵。这个位置上方通往天气,下方连接海源。因此,当我们呼气时,天气就会下降;而吸气时,地气便会向上升腾。(注释:呼气时,心液中的阴火随着呼气的过程下降到坎位,从而形成真正的阴;吸气时,肾中真实的阳气随着吸气的过程上升至离位,从而形成纯阳)这两种气相互交融,才能滋养真精。”


  在呼吸时,要确保气息细腻、均匀、缓慢且深长。要做到长吸短呼,起初可通过意念来引导气息,使意念与气息相互配合,心与呼吸相互依存。“不要过于关注口鼻,而是将心意寄托于呼吸,细心聆听气息的声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后,可以逐渐不再依赖意念来引导,气息自然会达到丹田。这样,从有意识的调引过渡到无意识的呼吸,最终实现“心与肾的交融”、“坎与离的结合”、“水与火的调和”,这便是丹家所称的“胎息”。


  三、调理身心


  练习内丹功时,最好选择一个安静的房间。如果条件不允许,卧室也是可以的。要把门关好,以防有人突然走进来。室内的空气要保持良好。在练功时,可以采取站立、坐下或躺下的姿势。练习之前要穿着宽松的衣服,以便于肌肉放松,气血流通。


  站桩有无极桩、太极桩、形意桩和八卦桩等多种形式。坐姿可以分为正坐和盘坐。正坐就是指我们通常在椅子上坐的姿势,要求腿部不要高于椅面,比如武当山的张三丰祖师和真武祖师的坐像。盘坐则包括自然盘坐、单盘坐和双盘坐等姿势。睡姿方面,可以选择仰卧或侧卧,例如武当山南岩宫的太子睡在龙床上的姿势。


  无论采取何种姿势或手势,都应保持上半身端正,避免昂首挺胸或弯腰低头,力求自然放松。头部和颈部要保持正直,下巴微微收回,不能故意抬头。双眼轻轻闭合,这就是丹家所称的“垂帘”,旨在防止练功时出现昏沉和烦恼的干扰。嘴巴微微张开,舌头自然放松。在盘坐时,臀部可以垫高一到两寸,以减少腿部的压力,确保上半身稳重而端正。身姿调整妥当,才能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放松和入静,这就是调身的关键。


  调心就是在修炼过程中清除杂念,这也是道家所称的消除心魔,让凡心变得宁静,从而让真实的意念显现出来。


  张三丰说:“修道之人必须保持心境纯净,才能获得清心的良药。”只有去除世俗的杂念,追求真实,才能炼制出丹药。


  丹家云:“在修炼还丹之前,首先应当修炼性情;在修大药之前,应当先修心。”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指出:“修心练性是达到大道的首要之务。”然而,人心易散,妄念纷繁,每天的万般呼吸,一瞬间便产生数万种妄念,怎样才能做到心境清明、欲望淡薄呢?


  吕祖说:“如果想要修炼仙道,首先要做好人道。如果人道没有修炼好,仙道就遥不可及。”


  张三丰说:“修道的关键在于修身,但修身必须首先端正内心和诚意。当内心诚恳、思想正直时,世俗的欲望就会消除,接下来才能谈论修行的基础。”


  修道者,是在修身养德的人。修道的人平时应多做善事,行善积德,克己奉人,不追求名利,待人慈祥,心存悲悯,心胸开阔,忠诚、孝顺、诚实守信。


  张三丰说:“能够包容他人所无法包容的,忍耐他人所不能忍耐的,心境就会更加宁静,性情也会更加纯粹。”《悟真》提到:“如果不是通过修行积累阴德,行动就会受到众多魔障的影响。”只有心灵纯净,才能讨论修炼丹药的事宜。这是外在的修炼,而内在的修炼则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无杂念。首先要关闭耳目,眼睛不动则心思不移,耳朵不听则精神不散。


  《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中的回光调息章提到:“在修行时要让心绪安静,气息纯净。那么如何让心静呢?要集中于呼吸。呼吸的进出,只有心中自知,不能让耳朵去聆听。若不去听,则呼吸变得细微;呼吸细微,则心灵清明;若听到声音,呼吸则变得粗大;呼吸粗重,则心绪浑浊;心浑浊则会感到昏沉,并产生困倦。”这说明了心与呼吸的相互依存关系。


  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提到:“每天首先静心一个时辰,直到身心安定,呼吸平稳后,轻轻闭上双眼,默默观察心中在肾脏之上约一寸三分的地方。既不分别也不遗忘,心中万念归于平静,仅存一念,这就是正念。”这就是意守丹田的修炼方法。


  丹家将静坐时的杂念称为“心猿意马”,因此在打坐时要时刻镇定心猿,随时牵住意马。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点呢?关键在于心灵应如行走,气息保持纯净。由于气息容易浮动,因此要细心观察,保持心念集中在丹田,随着呼吸的变化来调节意念,让心和呼吸相辅相成,共同前行。


  张三丰说:“心神集中于脐下称为凝神,气息归于脐下叫做调息,神与息是相互依存的。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自然,便不要遗忘;顺应内心的清净与自然,则不要过度助力,做到不忘、不助。心境明朗,性情安宁,情欲不纠缠,不妄想无欲,心与性之间内外和谐,不烦恼、不愁苦,这就是修心与炼性的效果。”


  丹诀说:“心从外界回归,回归后便可放下。使用之后再去寻求内心的宁静,寻求宁静时便会领悟。”


  在打坐时,如果发现无法集中注意力,思绪杂乱,可以尝试数息法和念诀法。数息法是通过数自己的呼吸来帮助专注,而念诀法则是默念一些词语,如“太乙救苦天尊”、“玄天上帝”、“大慈大悲”等。这样可以帮助心神回归,排除杂念,达到“心走时要收回,收回来就能放下”的境界。


  丹功修炼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果在练功过程中意念过于强烈,呼吸变得急促沉重,轻则会导致气息冲撞胸腹,头脑感到胀痛;重则可能造成内气在全身乱流,形成多种并发症,丹家称之为走火。练功时如果思想不专注,追求各种幻觉,轻则可能造成神志模糊,重则可能导致躁动不安,甚至出现精神失常,丹家称之为入魔。


  丹道修炼包括性命的双重修炼,其中三分关注修命,七分注重修性。外在积累德行(性),内在修炼道理(命,即丹)。通过德行领悟道理,以道来完善德行,实现道德的共同修炼。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咨询
  • 电话
  • 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