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丹道修炼:精、炁、神的上药三品!

20.png

1751702838380.jpg

  1


  《黄帝内经》中提到:“精是身体的基础”,“炁是人的根本”,“圣人传承精神,顺应自然,以获得智慧。”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视精、气、神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道家的丹道修炼将精、气、神视为三种至高的药材。传统医学家则将精、气、神称为“人身三宝”,并高度重视精神的“清虚无为、恬淡寂静”,因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养生理念。


  道家将人体视为“道之器”,认为修身就是修道。人类的肉体依赖于自身的精、气、神来生存,因此修道时必须重视精、气、神的修炼,以蓄集精华、养护神灵为基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历代的修炼者根据自身的实际经历总结了许多修行理论。


  唐代著名道士吴筠提出了“守静去燥”的修炼思想,他认为躁动的根源在于欲望,因此想要去除躁动,就必须消除欲望。他强调“欲不可纵,纵之必亡;神不可辱,辱之必伤;受伤者无法恢复,朽坏者无生机。只有停止对欲望的追求,戒除过度私欲,才能使身体健康,万物安宁。”


  不仅吴筠如此,自古以来,我们的先祖对那些立志修行或追求武功达到一定境界的人,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清心寡欲。要尽可能转化自己的各种欲望,放弃对财富、色欲、名利、权势等的追逐,以便使自己摆脱这些虚幻的诱惑,去寻求永恒而真实的自我,最终实现超脱凡俗的境界。


  药王孙思邈在《养生延寿录》中指出:“我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在于命运。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这一道理是延续生命的关键。因此,许多疾病和邪气是由于人们放纵自己的情绪而导致的,因为他们不了解这样做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就像干枯的树木,遇到风就会折断;用来栖息的岸边,遇到水就会崩溃。如果一个人能够节制自己的情感,即使不服药,也能够活到一两百岁。”


  他在传达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只要我们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方式,懂得珍惜爱与情感,而不是放纵自己,过度消耗精力,那么即便不依赖药物,也能活到一百二十岁。


  他还说道:人的精气就像油灯中的油,生命活动则如同灯火的光辉。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保养,就像用大灯芯,油很快就会耗尽,生命也随之短暂;如果能够注重保养,就像使用小灯芯,油消耗得慢,灯熄灭得也慢,这样人的寿命自然会延长。而保持精气的关键在于如何防止其过度消耗。


  2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让思想保持宁静,不要随意妄想,耳朵停止无意义的倾听,口中避免无谓的话语,身体也要避免不必要的动作。同时,要把名利和是非抛诸脑后,做到少思考、少念头、少欲望、少琐事、少言语、少笑声、少愁苦、少快乐、少喜悦、少愤怒、少好恶。


  这是因为,思虑过多会耗费精神,过多的牵挂会使志向分散,欲望太多会使心智混乱,事务繁杂会导致身体劳累,话语过多则会使气力耗损、精神疲惫,欢笑过度可能伤害五脏,忧愁则让心中充满恐惧,快乐过多则容易让情绪膨胀,过于高兴会导致遗忘和思维混乱,愤怒则使血液奔涌,过于好沉迷于其中难以自拔,而对恶的执着则让内心感到慌乱、失去快乐。


  他在《养生铭》中提到:“过度愤怒会严重伤害身体,过度思虑则会损伤精神。精神疲惫使心容易受到驱使,气虚则容易招致疾病。不要让悲伤和欢乐达到极点,饮食要保持均衡。要多加小心夜间饮酒,最重要的是早晨不要发怒。亥时就寝,寅时起床。邪祟难以侵扰,精气会保持在身。若想无病无痛,需常常节制辛辣食物。安抚心神要寻求快乐,珍惜气息以保持和谐。长寿与命运无关,关键在于个人修行。如果能够遵循这些道理,平常之地也能接近真理。”这充分表达了“人掌握自己的命运”的观念。


  在传统的养生理论中,无论是中医还是道家、儒家,都明确指出要实现健康长寿,控制房事是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一方面,古人在研究和修炼生命的过程中发现,如果一个人过度流失生殖之精,真元之精就会随之流失,导致身体疲乏无力,表现得类似失血过多的症状。


  古人根据这样的体验,提出了“一滴精相当于六十滴血”的说法,用血液来比喻精液,认为失去精液就像失去血液一样,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并不算过分,这样能够促使人们更为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


  因此,传统养生理论认为,欲望不能过早、不能完全压制、不能无限放纵、不能过于强烈,同时需要有所克制和避免。这些观点都是建立在节制欲望有助于延年益寿的基础上,并特别强调精力的耗损会导致精神衰弱,精力耗尽则会使精神消亡。


  另一方面,饮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需求,正如古人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这种本能欲望,那么他在面对其他欲望时,相对来说也会更加容易掌控。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节制欲望和保留精力是养生延长寿命的基本要求;而对于习武者而言,要想在武功上更进一步,保持精气并养神是必须达到的根本前提。


  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欲望、保持精力,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在自我修炼与提升呢?


  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节欲保精只是“保”而已,距离提升自我的状态还很遥远。如果想要提升自我,就需要“炼”。而“炼”实际上指的是对精、炁、神三者的整体修炼,体现了一体多面的关系。正如“流行为炁,凝聚为精,妙用为神”,三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3


  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精、气、神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明白它们的存在关系到生与死。然而,真正能够珍惜这三者的人仍然少之又少,而懂得如何修炼它们的人更是稀有。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精、气、神呢?


  精、气、神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我们称先天的精、气、神为元精、元气、元神,而后天的则仅称为精、气、神。可以理解为,先天代表了道的本体,后天则是道的体现。在人未出生之前,这三者统一为一种“三元合一”的状态,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人一旦出生,这种统一的状态便分为三,进入了耗散的过程。因此,尽管精、气、神有先后之分,但实际上并无本质差别。那么,对于修行者来说,他们究竟在修炼什么呢?


  修行的目的是“返本还元”,即从后天的消耗状态回归到先天的聚合状态。这就像给油灯加油,以此恢复我们生活中的活力并延长寿命。因此,后天的精气是关键的起点。因此,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后天的精气究竟指的是什么。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将生殖精华暂时视为后天之精的代表。生殖精华的基本成分源于父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部分。此外,在我们生存的过程中,水谷的精华不断滋养着我们,精、气、神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汇聚了生命的能量。


  因此,生殖精液除了包含生殖基因外,还蕴含着现代科技无法解释的神秘能量,这种能量维护着人类的生命活力。在古代修炼过程中,人们认为,当精液充盈时,向外释放是维持生命的方法,而逆向内收则是将精华转化为气的时刻。如果能够长时间利用这个时机进行修炼,就能补充先天的元气。


  此外,我们还需明白,后天修炼与先天状态不应总是围绕物质身体进行,其最终目标是将炼就的真形回归虚无。因此,我们需要解开心灵中的障碍,只有打破心结,转变习性,才能够领悟真正的大道。


  道家养生经典《嵇中散集》提到:“养生有五个难点:其一是对名利的执着难以消除;其二是难以消控喜怒的情绪;其三是无法摆脱声色的诱惑;其四是难以戒断各种美食的享受;其五是心神不得安宁,难以保持平静。”


  如果这些习惯无法改变,即使内心渴望长生不老,口中吟诵先贤的智慧言语,依然无法摆脱短命的命运,也无法安享晚年。而心中的魔障,与我们的七情六欲息息相关。七情六欲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外界接触而形成的心理感受,它们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人们的各种情绪、生理需求和渴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七情六欲的干扰。《黄帝内经》中提到:“愤怒会导致气上升,喜悦使气缓和,悲伤使气清淡,忍耐会让气下降,惊恐使气混乱,思虑使气凝结,劳累则消耗气息。”因此,平时我们要保持心理的稳定,将七情控制在“和谐”的范围内,切勿过度或不足。


  现代医学界认为,情绪和欲望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波动与压力。如果这些波动和压力不能得到妥善的调节和引导,就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我个人的体会是,只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情感和欲望,才能摆脱自身的束缚,把握自我,超越自我,回归本真。


  4


  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认为,如果无法很好地控制七情六欲,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到身体的元精。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修炼的方法来补充,以确保健康,延年益寿。


  古人提出了“精化炁、炁添神、神归丹田以养丹”的思想。这一理论认为,可以通过修炼将后天的精华转化为炁,再进一步增添神志。接着,神志通过意念的控制,运送到丹田,以补充先天的元精。然后,元精经过修炼,转化为元炁,最终元炁再转化为元神。如此循环不断,便能自然延年益寿,修成丹道。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因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性格各异,练习功法时必须因人而异,掌握得当。尤其要注意火候,如果没有足够的功力和经验,很难掌握合适的程度。因此,希望武者们要谨慎对待,学习时务必遵循正确的方法,才能走上正轨。


  只有将修炼的方法与个人的修为相结合,才能称之为“内修”。这种“内修”是全面的,强调身心的统一。内修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自我,通过正确的方法来调整自己的身体、言行和思想等,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完善自己。


  道家强调通过修心炼性来开始修行,儒家则主张以存心养性作为起点。无论采取何种修行方式,其核心基础都是身体的健康与长寿。要达到这一层次,至少需要做到“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眠”。然而,想要实现最基本的“精满不思淫”这一点,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道家说:“神仙都是由凡人修炼而成,只是凡人的内心不够坚定。”


  可以看出,讲道理容易,但实践却困难。真正的修行并非易事。能够听闻道理,已是一种难得的机缘;而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依靠自己的悟性领悟道理,那更是凤毛麟角的才俊。在见道之后,能够始终保持初心,持之以恒,犹如百年如一日,那更是难得的奇才。至于那些千百年来取得显著成就的修真者,他们不仅拥有绝世的机缘,更是具备撼动天地的才华。


  修行的核心在于“精”、“炁”、“神”三者。从开始到悟道,皆离不开这三者。只有在身心双修,或称性命双修方面下功夫的德者,才能做到“精满不思淫,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眠”,进而逐步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迈向更高的境界。


  古代圣贤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待生命,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有了道理就会存活,没有道理则会死亡,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们认为,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是万物的起源,掌控着一切物质。最初的元炁是源于道生成的,元炁蕴藏于自然的变化之中。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没有先天的元炁,就不可能诞生和存活。元炁中包含精华,精华极致则具灵性,灵性达到极点则化为神。如果一个人远离了道,自己的神灵便会消亡,生命也将随之结束。


  虽然道理总是存在,但要让一个人真正与道相合,就需要不断地修炼和努力。修心的过程就是时时刻刻以道的原则来审视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心态和言行与道相符合。


  “道”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状态,它体现了无私、无求、不干预的精神,代表了放下、宽容、随缘、平等、慈悲和诚信。这种状态并不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专注于他人的利益。因此,“身”可以通过武术的技巧来修炼,而“心”则需要通过道理的修行来提升。


  一个修习武道的人,除了外在锻炼身体和内在调节呼吸,通过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来健身、治病和养生;同时,还要修心养德,以此使心境安宁,内心的情感稳定而不受干扰,外在的环境变化也不影响内心的宁静。如果身心能够长时间保持这样的状态,才能够达到精力充沛、气息充盈、精神亢奋的境界;否则就会导致精力不足、气息微弱和精神疲惫。


  唯有长时间保持内心平静,气息内藏,才能积聚精气,丹田自然便会孕育出珍宝。这个宝物是仙家至宝,源于修心养性所获得,且为习武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其价值远超金钱。正如那句名言所说:“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这正体现了这个道理。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50320120828.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咨询
  • 电话
  • 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