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生生不息
探寻民俗
时光深处的温暖回响
在岁月长河蜿蜒流转的轨迹里,家乡宛如一座隐秘而珍贵的文化宝藏库,静静伫立在心灵的原乡。民俗,便是那开启宝库的秘钥,每一道纹理、每一抹光泽,都镌刻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与炽热情感,承载着地域独有的历史记忆,从悠悠往昔跋涉而来,奔赴当下的我们。
踏上故乡的土地,耳畔仿若响起古老的歌谣。田间地头,春种秋收的仪式遵循着节气的韵律,那是土地与生灵的约定,祈愿岁岁丰饶;街巷深处,传统节庆的烟火腾空而起,花灯盏盏、锣鼓喧天,驱散尘世阴霾,点亮团圆的期冀。婚丧嫁娶,繁琐却庄重的礼节,是家族传承的纽带,在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间,续写着血脉的故事;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剪纸的镂空艺术、刺绣的细密针脚、陶艺的质朴塑形,指尖摩挲下,先辈匠心跃然眼前,赋予平凡物料梦幻灵魂。
这些民俗风情,绝非尘封于旧时光的腐朽标本,而是鲜活跳动在日常生活脉搏里的生命力量。它们教会我们敬畏自然、感恩馈赠,在变迁洪流中握紧身份认同的船锚,于喧嚣尘世寻得归属感的归巢。翻开这民俗长卷,且让我们化身时光旅人,溯源而上,重拾那些被遗忘的美好,让家乡的温度,永恒地熨烫在灵魂之上。
学生课堂实战例子
作
文
渔火初悟
舟山的夜,总被渔火点亮,那些漂浮在墨色海面上的光点,像散落的星子,又似父亲眸子里明灭的光。十二岁那年,在城市长大的我,第一次跟着父亲回到这片他魂牵梦绕的故乡海域,去亲身感受那传承已久的“守护渔火”。
踏上舟山的土地,海风裹挟着咸腥,将我从城市的懵懂中唤醒。父亲走在前面,脚步急切又带着几分庄重,他那宽厚的背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他年轻的渔家时光。我小跑着跟上,眼睛好奇地打量这个陌生又亲切的地方。
来到海边,破旧却坚实的渔船在海浪中起伏,像是在低吟着往昔的歌谣。父亲轻轻一跃上船,转身向我伸出手,目光中满是鼓励:“孩子,上来。”我小心翼翼地拉住他的手,踏上这微微摇晃的“水上摇篮”。
夜幕渐浓,大海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铺展开来。父亲从船舱深处捧出一盏古朴的渔灯,昏黄的灯光在他粗糙的大手上闪烁,灯罩上的划痕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他蹲下身子,与我平视,眼神里透着从未有过的认真:“娃,这渔灯可是咱舟山渔民的命根子,有它,在海上就不迷路,心就不慌。”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盯着渔灯,觉得它此刻散发着神秘的力量。
船缓缓驶向深海,海浪拍打着船舷,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像是大海的心跳。父亲将渔灯稳稳地挂在船头,那微弱的光一下子被黑暗吞噬了一些,却倔强地撕开一角夜色。不一会儿,远方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渔火,它们相互呼应,如同一场无声的对话。父亲望向那些渔火,目光变得悠远:“看呐,孩子,每一盏灯后面都是一户渔家,大家靠着渔火找方向、报平安。要是遇着风暴,拼死也得护住这灯,它要是灭了,回家的路就断咯……”
正说着,海风陡然变大,呼啸着席卷而来,船头的渔火剧烈摇晃,似要被狂风扯灭。父亲脸色一变,一个箭步冲上前,用身体挡住风口,双手紧紧护住渔灯。海风如刀,割着他的脸,他的衣衫猎猎作响,却纹丝不动。那一刻,我看到父亲坚毅的侧脸,平日里城市生活中有些模糊的父亲形象,此刻无比清晰高大。我也赶忙上前,学着父亲的样子,用小手帮着固定灯杆,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使命感。
风渐渐平息,渔火依旧顽强地亮着,海面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那些远方的渔火依旧闪烁,像是在为我们的坚守点赞。回到岸边,渔村的灯火与天上的星星交织在一起,温暖而祥和。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孩子,记住今晚,这渔火是咱舟山人的根,走到哪儿都不能忘。”
那十二岁的一夜,舟山的渔火从此住进了我的心里,父亲的守护、渔家的传承,成为我记忆深处最亮的光,照亮我未来人生的每一段旅程,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归乡的方向。
苍南龙舞
苍南的年,总是被太平龙的身姿点亮。那灵动的巨龙,蜿蜒在古朴的街巷间,仿若从历史深处腾跃而来的祥瑞,又似我记忆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珍宝。自我幼时起,每至新春,心中便满是对太平龙的热切期盼。
犹记今年过年,年味儿还在街巷弥漫,舞龙的筹备声便已热热闹闹地响起。踏入制作太平龙的工坊,仿若踏入了艺术的殿堂。匠人们神情专注,手中的竹篾在指尖翻转跳跃,似有生命一般,须臾间,龙的骨架雏形初现,那精巧的编法,融着先辈的智慧,承载着自清朝康熙年间便绵延的传承。纸扎师傅随后登场,彩纸在他们手中轻盈舞动,或糊或贴,为龙披上绚丽华裳,剪纸点缀其间,龙凤呈祥、花卉鱼虫的图案栩栩如生,仿若诉说着新春的祈愿。书画大家挥毫泼墨,为龙点睛,赋予其神韵,戏曲元素融入装饰,金冠、雉尾摇曳生姿,一条太平龙,集百家艺术之长,惊艳亮相。
正月初二,晨光熹微,喧天的锣鼓便唤醒了沉睡的村落。“看呐,开门龙来啦!”人群中不知谁一声呼喊,我循声望去,那威风凛凛的开门龙率先登场,龙头高昂,龙须飘动,双目如炬,似在巡视人间,庇佑新岁的安宁。舞者们步伐矫健,身姿矫健,龙身随之起伏翻转,似在云海中穿梭遨游。父亲将我高高抱起,让我能看清这精彩的一幕,他眼中满是对传统的敬重与对新年的期许:“孩子,这太平龙一舞,新的一年就红红火火咯!”我拍着手,满心欢喜,被这热烈的氛围深深感染。
随着日子推进,净龙登场。它通体洁白,在日光下圣洁夺目,所到之处,似有净化凡尘之力。舞者们的动作舒缓而庄重,寓意着祛除旧年晦气,迎接新春祥瑞。此时,街巷里鞭炮齐鸣,硝烟弥漫,与净龙的身姿相映成趣,我穿梭在人群中,紧紧跟随着龙的脚步,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瞬间。
到了正月十五,关门龙压轴而来。它较之前更为华丽庄重,龙尾高高翘起,似在为新春的欢乐画上圆满句号。小船龙则穿梭于河道,灯火通明,宛如游龙戏珠,与岸上的巨龙遥相呼应。当夜幕降临,烟花盛放,太平龙在烟火的映照下,光芒四射,全村人都汇聚一堂,共赏这最后的盛景。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口中念叨着对来年的祝福;孩子们欢笑着、奔跑着,手中的烟花棒与太平龙的华彩争辉。
岁岁年年,这太平龙舞进了我的成长,它是苍南云岩乡鲸头独有的年味儿,是艺术的荟萃,更是邻里乡亲携手共度新春的纽带。每一次与它相逢,都让我更深切地体悟到先辈的匠心、传统的魅力,无论未来走向何方,这舞动的新春记忆,都将如明灯,照亮我对故乡眷恋的归途。
墨香寻幽,山阴问道
绍兴的春,总被书韵晕染,那悠悠飘荡在历史长河中的墨香,仿若轻纱,又似从泛黄书卷中逸散而出的灵息。自年少时起,我便沉醉于书圣王羲之的墨宝,心驰神往于他笔下的“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亲赴绍兴,循着先人的足迹,探寻那隐匿在山水间的诗意与风骨。
初至绍兴,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激动,我踏入兰亭。曲径通幽处,翠竹摇曳,仿若在低语着往昔的雅集盛事。脚下的石板路,每一块似乎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通往那个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时代。行至鹅池边,只见白鹅引颈,红掌拨清波,恍惚间,我仿若看到王羲之爱鹅成痴,于此观鹅姿态、悟书法笔意的身影。池水倒映着天光云影,也倒映着我追寻的目光,那一刻,书本上的画面在眼前鲜活。
沿着蜿蜒的山阴道徐徐前行,路旁的野花肆意绽放,散发出阵阵馥郁的芬芳,与山间清新的空气交融,恰似一坛醇厚的美酒,令人沉醉。我翻开手中的古籍,诵读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文字在唇齿间跳跃,而眼前之景与之完美契合,山水仿若有灵,应和着千年前的文辞。此时,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似在为这古今的共鸣轻声吟唱。
途经一座古亭,几位老者正挥毫书写,墨香四溢。我上前观摩,只见笔锋游走如龙蛇,力透纸背,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仰之情。一位老者见我痴迷,微笑着递来毛笔:“孩子,试试。”我有些羞涩却又满怀憧憬地接过,蘸墨、落笔,那一刻,手竟微微颤抖。回想起王羲之苦练书法,池水尽墨的典故,我方才领悟到这看似简单的一笔一划背后,凝聚着多少汗水与执着。虽我的字迹稚嫩,但在这片土地上,在墨香的浸润下,仿若也沾染了几分古韵。
继续深入山林,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仿若通往神秘仙境的光路。山阴道上,时而传来悠扬的鸟鸣,时而有潺潺流水声相伴,人与自然在此刻和谐共生。我仿若穿越时空,与王羲之并肩同行,感受他在这山水间获取的灵感,领悟他将自然之美融入书法的精妙。
待到暮色渐浓,我踏上归途,心中却满是不舍。这一趟绍兴之行,从书中的向往到实地的探寻,我不仅领略了“山阴道上行”的绝美风光,更在墨香与山水间体悟到王羲之书法精神的真谛。此后,无论身处何方,这绍兴的山水墨韵,都将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对传统文化追求的漫漫长路。
沙海征途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自听闻敦煌之名,那雄浑厚重的意蕴便如神秘的魔咒,在我心间萦绕不散。怀揣着对古老文明的炽热向往,我背上行囊,踏上了这探寻敦煌的漫漫征途,一路向西,向着那沙海深处的圣地进发。
列车在铁轨上飞驰,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更迭。起初,是绿意葱茏的田野,微风拂过,麦浪翻涌,仿佛是大地在奏响生机的序曲。可随着行程的推进,绿意渐次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山峦,裸露出苍劲的岩石肌理,似在诉说着岁月的磨砺。再后来,便是无尽的荒漠,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狂风呼啸着席卷而过,卷起沙尘,模糊了天地的界限。我望着这渐趋荒芜的景致,心中却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仿若离心中的敦煌又近了一步。
在临近敦煌的小镇短暂停留时,我遇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目光深邃,望向敦煌的方向,满是眷恋。攀谈间,得知他年轻时曾多次往返敦煌,为保护那里的文物贡献过力量。他轻抚着一本已经泛黄的相册,里面是他早年在敦煌的留影,洞窟、壁画、佛像……虽已陈旧,却依然震撼人心。“孩子,敦煌可不只是一片沙地、几个洞窟,那是咱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儿所在,你去了就知道。”老人的话语,如同沉甸甸的石子,投入我心湖,激起层层涟漪。
继续前行,我换乘汽车,在颠簸的道路上向着敦煌疾驰。沿途,偶尔能看到几株耐旱的沙棘,顽强地扎根沙海,绽放着细碎的小花,为这荒芜之地增添一抹亮色。司机师傅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他操着一口浓重的西北方言,兴致勃勃地给我讲敦煌的故事:“咱敦煌啊,打从张骞出使西域起,就热闹起来咯!那会儿,各国商人、僧侣穿梭如织,文化碰撞得火花四溅,才有了莫高窟里那些个精美壁画、佛像。你瞧,这一路的沙子,说不定都听过千年前的驼铃声呢!”我望向窗外,想象着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文化交融的盛景,心中对敦煌的期待愈发炽热。
临近莫高窟,风沙愈发猛烈,车子艰难地在沙尘中爬行。但当那标志性的洞窟映入眼帘时,我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向着莫高窟奔去。踏入洞窟的瞬间,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昏暗的光线中,壁画上的色彩却依旧鲜艳夺目,飞天仙女衣带飘飘,似踏云而来;佛像庄严肃穆,慈悲尽显。我仿若穿越千年时光,置身于那场盛大的文化狂欢之中,手中的古籍记载此刻都鲜活了起来。
这一路探寻敦煌,从繁华都市到荒芜沙海,从听闻传说到亲身体验,我跨越山水,叩问心灵,只为追寻那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宏大与昌盛。敦煌,不仅是地理上的目的地,更是精神的归宿,它用千年的沉淀告诉我:人类对美的追求、对信仰的坚守,永不会被时间的风沙掩埋。如今,我虽已归来,但敦煌的光影,将永远投射在我人生的旅途之上,照亮我前行的每一步。
北京到底有谁在啊
“你偏要去北京什么意思?北京到底有谁在啊?”一时间每个人都在用这个热梗,我想到,我似乎还没有去过北京,所以在今年寒假,出发了。
晨光熹微,站在故宫的中轴线上,脚下的石板路泛着清冷的光,眼前的太和殿金顶巍峨,朱红的宫墙绵延向远方,与五年级课本里《故宫博物院》所描绘的画面完美重合。阳光穿透淡薄的云层,丝丝缕缕地洒下,为这座古老宫殿披上一层神圣的光辉,恍惚间,我仿若穿越时空,成了历史的见证者。微风轻拂,宫墙外的银杏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金黄的叶片如蝴蝶般翩跹而舞,给石板路铺上了一层华丽的锦缎。远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古老的建筑错落交织,汽车的鸣笛声和街边早餐摊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城市乐章,奏响着北京的活力与烟火气。
回首儿时,课本便是我认识北京的一扇窗。从《我多想去看看》里,我知道北京有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庄严肃穆。“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那寥寥数语,在我幼小的心中种下向往的种子。后来学习《开国大典》,文字在脑海中勾勒出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震撼画面,天安门自此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是国家尊严与荣耀的代表。当我真的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望着五星红旗在朝阳中徐徐升起,现实中的庄严肃穆与课本插画、影像资料里的记忆相互交织,心中涌起的澎湃之情难以言表,眼眶也不自觉地湿润了。身边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大家都仰望着国旗,眼神中满是敬意与自豪,那一刻,儿时课本里的憧憬化作了现实的震撼,而眼前的人群续写着新时代天安门的故事,让这片圣地永不落幕。
再看眼前的故宫,这座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宫殿,每一处角落都藏着岁月的痕迹。课本里了解到它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气势恢宏,御花园里奇花异木、亭台楼阁尽显皇家园林的精致典雅。此刻,我漫步于故宫,指尖轻轻触碰那历经沧桑的墙壁,仿若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洒下一片片光影,恍惚间,我好似看到古代宫廷中,宫女们袅袅婷婷地走过,衣袂飘飘;听到大臣们上朝时,靴声橐橐,议事声朗朗。可一回神,熙熙攘攘的游客涌入眼帘,举着相机拍照留念,孩子们兴奋地奔跑着,探寻着每一处角落,他们用现代的方式,延续着对这座古老宫殿的热爱,让故宫的故事在时光中不断流传,恰如课本知识与现实体验在此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北京的魅力不止于辉煌的历史遗迹,还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我记得《北京的春节》里,老舍先生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场景。从腊八节的腊八粥、腊八蒜,到除夕的守岁、吃年夜饭,再到元宵节的花灯、庙会,每一个习俗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我站在北海公园的龙灯下,它高高矗立在岸边,金色的龙头昂然向天,口中似有火焰吞吐,龙身蜿蜒而下,鳞片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宛如一条即将腾飞的金色巨龙。这般壮观景象,与我此前在书本插画中所见的截然不同,真实的它更加震撼人心,散发着一种庄严肃穆又磅礴大气的力量,瞬间将我裹挟其中。
街头闪烁的霓虹灯、年轻人捧着手机抢电子红包、外卖小哥穿梭于街巷送着年夜饭,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让北京的年既有着古韵,又洋溢着新意,吸引着每一个人来感受这独特的魅力,正如课本中的文化传承在当下鲜活呈现。
北京,有历史的沉淀,有文化的传承,有教育的引领,有无数人的梦想与奋斗。它是古老与现代的交融,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这就是北京的魅力所在,也是人们向往它的原因。所以,当再有人问“北京到底有谁在啊”,我会告诉他,北京有过去的辉煌,有现在的繁荣,更有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希望 ,吸引着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
雷峰夕照,今昔喟叹
“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听闻此句,心中便对雷峰塔存了几分遐想。终有机会亲临,踏入雷峰塔内,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下细碎的光影,像是岁月洒下的点点记忆。我站在塔中,脚下的砖石虽历经修缮,却仍透着古朴厚重。目光投向四周,那斑驳的断壁颓垣,宛如一位迟暮的英雄,虽容颜老去,却风骨犹存。砖石上岁月侵蚀的痕迹,似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遥想当年,雷峰塔初建,定是金碧辉煌,耸立于湖畔,俯瞰着人间烟火,承载着无数人的祈愿与信仰。
俯身望去,塔下的游客穿梭往来,笑语声声。有孩童兴奋地指着塔身,听长辈讲述白娘子的传说,眼中满是好奇与憧憬;有情侣手牵手,在塔前拍照留念,欲将此刻美好定格。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着雷峰塔的声名相聚于此,延续着这座古迹的人气与活力。
而我,置身塔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书本里描绘的雷峰塔旧貌,与眼前实景相互交织。曾在书中读到它历经风雨、战火纷飞,又遭雷击火焚,最终轰然倒塌,唯余残垣。彼时,多少文人墨客为其扼腕叹息,百姓们也为这象征着镇压与守护的宝塔之毁感慨万千。如今虽得以重建,可这断壁依旧保留,似是历史刻意留下的伤疤,提醒人们莫忘往昔。
抬眼向外,西湖波光粼粼,游船点点,岸边垂柳依依,仿若一幅天然的画卷。雷峰塔静静矗立,见证着杭州城的变迁,
从繁华古都到现代都市,它既守望着历史,又融入了当下。离去之时,回首再望,夕阳余晖洒在塔身,雷峰塔仿若被镀上一层金纱,熠熠生辉,那断壁颓垣在光影里更显深邃,恰似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华夏文明,虽饱经沧桑,却总能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光,承载着过去,迎接着未来。
除却重庆不忆年
童稚时,我有许多关于新年的憧憬,如同那闪闪烁烁的美丽的梦。那时,我最盼望的是仰望那缀 满夜空的烟火,那四散的火就是璀璨的星星呢,我那时候在想一定是人们将希望寄托给了仙人,仙人们便随意抛洒珠宝玉石,让祝愿纷纷扬扬的飞落下来。
这些记忆,永远那样样醇甜。鲜活的存于我儿时的记忆里。今年过年我终于回到了我的美梦里。
那是被古代皇帝誉为“双重喜庆”的重庆,她曾经让多少诗人泪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她曾让多少游子踌躇“落日青山古万州,客中无雁示乡愁”;她曾让多少有志之士感慨“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是的,她美丽,她浪漫,她坚毅,她伟岸。
依山而建,故被称为山城,房屋和道路随着山的形状起起落落,因此有些楼房的地基高低会不同,甚至会出现这栋楼的一楼其实是另一栋楼的十三层这样的情况呢。
雾锁云拢,故为雾都,据说一年365天有200多天都是阴天呢,可我这次很幸运,大年初一竟赶上了重庆那仅有100多天的晴天,难怪开车的师傅会同我们说:“你们今年回来,真好,太阳都赏脸呢!”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这都抵不过我梦里重庆过年时的热闹辉煌。
晚饭后,母亲带我去街上走走。夜来了,一片眼花缭乱,只见人头攒动,熙来攘往的大街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香气四溢的火锅,烟雾腾腾小食,闪闪烁烁的彩灯,车水马龙的道路,好一幅栩栩如生的“年画”。烟火声起了,大家目光被吸引了。
满天华彩,每一朵烟花极尽容姿,华光熠熠,交相辉映。一片葳蕤中只见高高低低,绚烂多姿,飞旋流转,风流云散,五光十色,辛弃疾道它“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点也不夸张。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心里满满的说不出的激动,母亲望向拥挤而正在缓慢行驶的车子,眼中似乎涵着银河,眨一眨便有星光溢出来,她抓紧我的手,徐徐地对我说:“你知道吗,曾经拥挤的是我们。”“我们?”见我不解,母亲便拉过我从背后轻轻抱着我,温声细语在我耳边道:“以前我们过年啊,是喜欢一家人一起在街上走,路边啊没有这么多车,只有被挤在人群中的我们;路边的树上挂着的也不是彩灯,而是人们做的灯笼,孩子们一起玩鞭炮是低着头往地下扔的,而现在却要抬起头,因为要看烟花呀;还有那火锅,以前哪里会有给你这种不地道的重庆人吃的鸳鸯锅呀!”
我听着母亲的描述,脑中渐渐呈现出了一幅更为朴实的画,母亲也成了一个对新年满怀深情的女孩,她调皮的放着鞭炮,手里提着爸妈做的灯笼乱跑后被家人温柔的抱着听着长辈讨论他们儿时的新年。那么我母亲年少梦里的“星河”,一定散发着长信宫灯般悠悠绵长的灯光。长信宫灯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不算陌生,它是两千多年前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最好见证,但在我看来也许有两个字更贴切:温度。它让远去的时代有血有肉了起来。母亲儿时的“梦”和我儿时的“梦”,似乎在这绵绵软软的灯光下合成了一个美丽的梦,它让重庆在我心中也变得更加有温度。
大的世界变成了地球村,随着社会的进步,重庆也渐渐发展了起来,新修的柏油马路连接了来自各地在外工作的亲人们,烟花和彩灯也为这张年画填上了不一样的色彩,半白半红的鸳鸯锅也给在外地出生的孩子们提供了家的味道。这就是重庆的温度吧!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冷漠,她的改变,她的进步,她的腾飞,只会让每一代孩子拥有自己新的关于年的“梦”,只会氤氲出我们对她更深的依恋……
重庆,庆人,庆景;重庆,重逢,重圆。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