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的“江南时节”
地处富春江两岸的建德、桐庐、富阳一带有一项地域性民俗文化活动,叫做“过时节”。其实,“过时节”这个说法,别地也有。成语有“四时八节”,就是用来泛指一年四季里一些重要的节日。传统社会里,人们常要祀神祭祖,与另一个世界有所沟通,希望借助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自己命运的依托和精神归宿,他们总要选某个特定的日子来做这种事。在许多地方就把在节日里祀神祭祖的事叫做“过时节”。只是在建德、桐庐、富阳一带,这种民俗活动逐渐衍变成为一种村落性的习俗,格外引人注目而已。
在桐庐境内,富春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被称为“江南”。这片土地上“过时节”的习俗,人称“江南时节”。这一带,每个村落过时节的时间又是不一样的,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一直到十一月二十为止,每隔几天就会有一个村落要过时节。如今,桐庐的“江南时节”已经被公布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加值得我们来好好说一说了。
一般以为,“江南时节”起自唐朝,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旧时,这里的老百姓为了感谢曾为老百姓造福的清官、良将,祈求他们能继续保障百姓的平安和幸福,同时也为了祈求上天风调雨顺,赐予百姓一个好收成,各村纷纷建造庙宇,并认定一个日子给予特别隆重的纪念。这个日子就成了后来的“时节”。例如农历十月十一,凤川的凤岗、凤镇、石桥头、梅山等村过时节,祭祀的是唐朝安史之乱时与太守许远共守睢阳城的张巡。农历十月十五日,石阜的徐家山头、五聪、华家等村过时节,祭祀的是洛村庙的洛村老太公,他叫陈恽,桐庐籍人,东汉末年为征虏将军。农历十月廿一,深澳、荻浦、徐畈、环溪等村过时节,祭祀的是黄程庙里的两位土谷神。据说他们是同胞兄弟,800多年前,桐庐大旱,兄弟俩为祈雨以身殉难。1949年以后,祭祀活动废除。柴埠、洋州等村的时节改为与国庆节和元旦同一天。
“时节”原则上每个村只有一天,但实际上各村过节时都会热闹三天。在这三天里,每户人家都设宴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聚餐,如遇家中有小孩满月、满周岁、10岁到50岁间的人年龄满10,或是60岁以上老人做寿,都得办喜酒或请戏班子在社庙前唱戏、舞狮,亲朋好友便各自带着贺礼上门表示祝贺。一些同龄人还自愿出钱请剧团演“同年戏”,共植“同年树”。商人抢抓时机,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村内空旷地搭棚设摊,进行商品交易,形成一个集市。
1998年,县里提倡过“江南新时节”,以时节为平台,组织信息交流或商品交流。每年农历十月十一凤岗过节,凤川镇都会组织商品交易会,商贩来自全国各地,商品交易额高达数百万元。当地政府还利用过时节召开村里在外工作的“乡贤”座谈会、招商引资洽谈会,引进了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因此,每逢某个村过节,这个村就总会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热闹非凡、文化繁荣的景象。久而久之,江南人习惯利用过“时节”这一形式来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感情、说事论事。
《桐庐县志》记载:“农村旧节,源于社日。旧时,乡间一村或数村立庙祀社神(俗称土地菩萨)。一年二祭,即春社和秋社,而各地日期不一。春社在春耕之前,有的地方与闹元宵同时举行,由各村逐年轮值,并雇戏班演剧。届时于神龛前陈设猪、羊、鸡、鱼、水果、菜肴等各式供品,张灯彩、放焰火,鼓乐喧天。春社将毕,于神前卜问农事年岁,祈求年岁丰登,人畜平安,称作春福。秋后酬神,即秋社。秋社自农历八月初始,其中分定时和不定时两种,前者称过时节,后者称完冬福。届时迎菩萨进村,演戏祀神;家家亲朋盈门,设宴招待。贺生祝寿之家更为热闹,破费之巨,甚于过年。”
由于江南人爱面子,“过时节”也成了很多百姓人家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一个平台。他们将家中来客多视为一种荣耀,哪户人家来客多就表示这户人家人丁兴旺,人缘好、经济条件好、长辈有福气。即使非亲非故,只要是朋友带朋友,来的都是客,进屋请喝酒,一样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江南时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个性,这种文化现象的基本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溯源性。“江南时节”是因当地老百姓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建造庙宇择日祭拜、祈祷、求福,求平安所形成的。
二是故事性。每个村、每个时节都有由来,都会有生动的传说故事,而且,都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三是民俗性。过节期间老百姓会举行很多形式的祭拜、祈祷、求福活动,一些家景好的人家如遇60岁以上长辈做寿或后辈年龄满十,会请戏班子和民间艺人来村表演,现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深澳“高空舞狮”和市级保护名录“陈庄竹马”当时最受欢迎。给长辈祝寿要摆寿宴,亲戚朋友拿着被面、长寿面、红包纷纷来到主人家为老人祝寿,主人家要将送来的被面写上送礼者姓名挂在厅堂。给小孩满月、满周岁以及给年龄满十的人也要摆酒席,亲朋好友同样要为小孩或满十岁的人送衣服、鞋子、帽子等礼物。民俗气息非常浓厚。
四是好客性。一到“过时节”,每户人家都想方设法,准备丰盛的菜肴,迎接亲朋好友的到来,甚至一天下来主人不知在厅上用餐的客人姓什么,叫什么。反正只要是朋友带的朋友,上门都是客,就一定好好招待。
五是广泛性。“江南时节”不局限于某个村或几个村,而是桐庐境内富春江以南绝大部分村落。
六是传承性。“江南时节”从起始到现在,历经了许多风雨,期间的一些活动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了变化,但百姓想“过时节”的理念一直没有变,想通过“过时节”这一载体联络亲朋好友感情、传承尊老爱幼美德、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进行物资交流等核心内容没有变。
时节每年在过,但由于历史的变迁,村落中的庙宇越来越少,一些古老的民俗活动逐渐衰落,再加上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对饮食和文化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饮食方面,出现了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现象。在文化需求上,人们已不再满足传统的艺术表演,打牌赌博有所抬头。为了遏制因过时节而产生的不良风气,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一度提出了“淡化时节,文明过节”的口号,并组织人员进行专项整治,时节文化逐渐淡化。
“江南时节”究竟向何处去?在不少人心头又有了诸多困惑。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桐庐的“江南时节”应该引起各方面更多的关注,让它能够健康地朝前发展,越过越好。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