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节日民俗

20.png

中秋节有很多民俗,也有很多历史,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你是否都曾了解过~

1、 走 月 亮 

中秋佳节,走月亮简称“走月”,又称作“踏月”、“游月”、“玩月”等。中秋节与月亮的关系很密切,也契合女性为阴的传统思想,所以秋日天高气爽,女士们结伴们乘着月色,尽情畅游于街市或郊野阡陌,或进出尼庵,摆设香案,望月展拜,或唱歌跳舞,弹琴吹奏,通宵达旦,即使名门闺秀,也突破规矩,盛妆出游,无人阻止。有的姑娘,悄悄约上恋人;有的借出游之机,寻求佳偶。

2、 玩 花 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花灯。中秋玩花灯大多集中在南方。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花灯包括各种各式的彩灯,如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及鸟兽花树灯。广州、香港的小孩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子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杆中,再竖到高杆上,高挂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喜添美景。广西南宁除了用竹纸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橘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画出图案,穿上绳子,在里面点上蜡烛就可以了。南瓜灯、橘子灯也是将瓤掏出后制作而成的。这些灯外表朴素而制作简易,很受欢迎。

近年来,南方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前,利用机器制造采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彩灯,还有用塑料电子元器件制成的各式各样新型电子智能花灯供儿童玩要,虽然花灯更上档次、花样繁多,但少了一种旧时手工花灯的纯朴之美。

3、 烧 塔 

烧塔是中秋传统节日民间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与元末借月饼传递消息反元类似,相传烧塔是汉人反抗元朝残暴统治的起义信号。元朝统治天下以后,采取种族岐视的政策,蒙古贵族没收了汉人的马匹和兵器。剥夺人民游神赛会的权利,甚至不容许百姓夜行和夜间点火。为了监控老百姓活动,元统治者把五户人家编成一甲,由元政府派一名蒙古贵族当甲长,甲长由五家轮流供养,甲长到每家受供养前后,都要称体重,如果体重减轻,负责供养的那一户就要受惩处。元朝贵族在各乡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财物,奸淫良家妇女。他们做贼心虚,怕受百姓报复,规定每甲五户只能共用一把菜刀,其余的没收。

元朝末年,黄河连年水灾,物价飞涨,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此时,韩山童、刘福通等白莲教首领便利用宗教作掩护,发动农民起义。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2年)夏天,刘福通领导的白莲教——红巾军在皖北豫南一带举起反元旗帜,得到全国各地的普遍响应。潮汕人民为与周边统一步调,按事前密约,于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矿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烧大火,作为起义行动信号,一齐动手,宰杀那高居人民头上的蒙古贵族。后来,烧塔便成为中秋佳节习俗世代流传下来。

民间中秋节潮汕烧塔多为青少年娱乐活动,中秋节前夕,人们就忙碌起来,四处捡拾残破瓦片,积聚枯树枝、废木片木块,于中秋下午就开始砌瓦塔。塔的大小高低,依据积聚瓦片的多寡及参与者的年龄层次而定,十岁左右的孩子砌的是小瓦塔,一般只有两三尺高。青年砌的规模较大,砌的瓦塔往往有五六尺到一丈多高。

瓦塔累砌也有讲究,大瓦塔的塔基要铺上红砖条或灰砖块,然后按“品”字形的格局构建。为了使塔身通风透气和造型美观,大的瓦塔常是两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两个门,一个用于投放燃料,另一个掏出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烟囱,供吐火舌之用。砌建瓦塔地方,大都在矿埕与广场,在同一场地中,有时砌上几个瓦塔。

中秋节夜晚,月亮升至半空以后开始点火,瓦塔开始燃烧起来,至燃烧猛烈时,瓦片被烧得通红透亮,塔口的火焰直冲云天,就在这个时候,人们把粗粒的海盐,一大把一大把地撒向塔里,瓦塔发出像鞭炮一样的劈里啪啦响声,再撒上硫磺,燃放出蓝色光焰,十分壮观,招引广大群众围观欣赏。有的地方,还把烧塔习俗作为活动竞赛项目,塔建得高大、燃烧得剧烈,经集体评议后可以给予奖励。


4、 兔 儿 爷 

兔儿爷为中秋祭月之用,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区,又称“彩兔”。据说兔儿爷起源约在明末,老北京城里突然闹起了温疫,家家户户都有病人,吃什么药都不管用。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消灾治病。于是,玉兔身着人服,或袍服或战甲,有时骑马、鹿或虎,有时乘凤。它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而且不计报酬,直到瘟疫消除。人们为了感谢它的恩德,盼其带来吉祥和幸福,人们便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玉兔——“兔儿爷”,以祈中秋顺遂吉祥。

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旧时中秋北京街头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极为热闹。

人们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铜盗金甲的武士模样。而且,插在头盔上的野鸡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兔儿爷”的翎子——独挑。后来,“兔儿爷”又由单个武士,发展成整出武戏的“兔儿爷”,如《长坂坡》、《天水关》、《战马超》、《八蜡庙》等,其服装、道具,无一不和舞台上相似。再后来,又有了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兔儿爷”,甚至人们充分发挥

想象力还把“兔奶奶”也请到了供桌上,让他们夫唱妇随,二者衣着打扮,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源远流长。

5、 舞 火 龙 

传说很早以前,香港铜锣湾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大蟒蛇,四处作恶,伤害人畜,村民们非常气愤,齐心协力把它降服。不料蟒蛇被击毙后次日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区便开始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果然有效则流传至今。随后年年岁岁,中秋节舞火龙就传承下来。

舞火龙活动也是香港中秋节最富有传统特色的习俗。从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香港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所有大街小巷,一条条蛇蜓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观众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

6、 团 圆 馍 

中秋佳节,民间有吃团圆馍的习俗。陕西长安、河南豫西等地区家家户户中秋节要做团圆馍吃。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夹着芝麻。上层用大老碗拓一个圆圈,象征月亮。圆圈中央刻上一块“石头”,一只顽皮的“小猴子”站在“石头”上吃“蟠桃”。在月亮周围用顶针、大针扎出各种花形,然后放在锅里蒸熟。吃时切成许多尖牙的形状,给全家每人分一牙,如果有人短期外出,可以保存下来,等他(她)回来再吃;假若姑娘已经出嫁了,也要派人送去。此举目的也是祈盼全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咨询
  • 电话
  • 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