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一张图泄露天机?道家小周天功法,古人修炼的真相!
1
《内经图》最初源于全真道,作为一套修炼方法,然而信徒们对它只闻其名,而未曾见过其内容。
原因很简单,这套修行功法本来就不是为普通弟子准备的,而是专门给已达到一定境界的高手使用的。
因此,在全真道中,《内经图》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小周天功法。
道家认为,人的身体内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称为“小周天”;而身体外部的世界则被称为“大周天”。
因此,可以明显看出,这幅《内经图》实际上是在指导人们如何进行身体的修炼。
从《内经图》的整体来看,这套功法主要是依据精和神这两种物质在经络中流动的顺序进行绘制的。
当精、神在各个器官中流动时,《内经图》会对应地展示该器官的状态和变化,从而揭示出其奥秘。一眼看去,这幅《内经图》与现代医学书籍常用的图解十分相似。
实际上,这其中的奥秘远不止这些。
首先,在整个《内经图》中,随处可见的“流水”元素并非画家随意添加的装饰,而是象征着“精”的输送通道。
在这一运输通道上,还存在“城门”、“桥梁”、“重楼”等建筑物所象征的关键位置。
这种巧妙的构思源于被称为儒、释、道三家之上乘的文始真人尹喜所创立的“性命圭旨”。
在内丹学中,“性命圭旨”被视为学徒们无法触及的领域。
“性命圭旨”特别强调“性命双修”的概念。
在这里,“性”指的是精神和意识等抽象的存在,而“命”则是指人们的身体形态,如五脏六腑等实际存在的物质。
2
正是因为“性命圭旨”关注了人的肉体与精神两个方面,人们才认为它体现了至高的法则。
不过,从“性命圭旨”的起源来看,它确实是极其珍贵的存在。
“性命圭旨”的基本思想源自《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则是基于最古老的《易经》发展而来的。
换句话说,《内经图》所体现的思想实际上是《易经》的延续,只是它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
那么,人们通过《内经图》究竟能够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呢?
《内经图》的修炼法分为多个阶段。初级阶段的修炼法称为“静功”。简单来说,“静功”就是集中精神,保持内心平静,不去想任何事情。
当修习者感受到一股真气在丹田凝聚时,恭喜你,这表示“静功”已经成功。
经过“静功”阶段后,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感受这股真气的流动,真气向哪里流动,你的心也就随之去体验。
通常来说,真气有其独特的运行通道。
这股真气首先沿着督脉运动,从尾椎骨开始不断向上移动,经过命门短暂停留后,继续上升至脊椎,最终穿过整个头部。
穿过头顶后,这股真气便在督脉中畅行无阻,随后继续流向任脉。
与督脉相比,任脉主要是自上而下进行运作。
因此,这股真气会从面部的印堂位置开始,向下流动至中丹田,最终达到下丹田。
到这里,真气才完成了一个“小周天”的运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关卡——“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需要特别关注。
“尾闾关”位于脊背的末端,它与髓道上下相连。
在《内经图》中,髓道以前被称为“河车”,“河车”直接通向“泥丸”。要想纯阳之气在这条道路上修炼并达到鼎盛,必须经过这个环节。然而,这只是第一关,第二关即是“夹脊关”,这个环节更为艰难。
在这一关卡中,真气很可能无法顺利流动,从而被迫停滞,这时人们会感受到明显的堵塞感。
为了消除这种感觉,有些人会选择通过意念强迫自己去克服。
然而,《内经图》明确指出,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
原因很简单,如果强行突破关卡,会干扰人的心神,这样之前所做的“静功”努力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持安静,安心地等待合适的时机到来。
《内经图》认为,此时真气汇聚于此,就像是饥饿的婴儿,亟待人们用心去呵护。只有等到这股真气逐渐强大,才能顺利度过关口。
经过“夹脊关”之后,真气来到了“玉枕”关。
《内经图》提到,当真气流动到此处时,说明一个人的修行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基本上处于行云流水的状态。
与此同时,你的脊髓也被真气重塑,达到了全新的境界。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地。当真气完成对骨髓的重塑后,它就会到达“泥丸”这一处。
在道家看来,“泥丸”是金丹修炼的基础,因为每个人的灵魂都隐藏在这里。
正是在这里,整个修炼的过程将从上而下地展开。
在《内经图》中,这被称为“金液还丹”,因为真气需要经过三个丹田,因此也被称为天、地、人的三重修炼。
3
根据《内经图》的说明,真气必须先经过“天”、“地”、“人”三个层次,才能实现与大周天的共鸣。
通常,人们普遍认为“天”是三个境界中最崇高的存在。然而,在《内经图》中,“天”实际上是元气的起点,而“人”才是其最终目标。
那么,人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达到“天”这一境界呢?
根据《内经图》的说明,当一个人察觉到眼前出现了刺眼的光芒时,他便达到了这个境界。
达到这个境界后,人们会感受到口中充满了甘甜的液体,吞下这些液体后,胃中便会涌起一阵温暖的感觉。
那种温暖的感觉无法用言语形容,仿佛世间万物都在温柔地向你招手。随后,这股真气继续向下延伸,来到了“中丹田”所在的位置。
在《内经图》中,“中丹田”被视为“地”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心灵所处的位置。
真气与心识的相遇,在道家中象征着阴阳的交融。因此,《内经图》将这种情景描绘为牛郎与织女的相遇。
两者相遇后,一起前往“下丹田”,这便是第三境界“人”。要领悟“人”这一境界,需通过意念去感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意念不应过于强烈,仅需微妙的感觉即可。
《内经图》生动地描绘了这样的场景:一头被牵引的牛正在田里耕作。
换句话说,这里的细微思维可以用来进行耕作,但又不会超出“下丹田”的范畴。当人们完成了耕作,实际上丹也就得到了修炼。
在这幅耕地图的旁边,有四个丹炉正在聚集能量,丹药即将在其中诞生。那么,当一个修炼者达到这个境界时,他的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内经图》中描绘的“两小童”运水,实际上正是揭示了这一变化的关键。
这水车象征着人的双肾,而其中的水则代表着丹药。
当水被两名童子倒入水车时,意味着丹药在身体内开始发挥作用,使整个身体感到温暖和充满活力。
这样一来,修行者便完成了对体内器官的净化,成为了与宇宙相连的存在。
那么,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内经图》认为,若一个人能够完全实现身体内部与外部世界的沟通,那么这两者之间将不存在任何隔阂。
换句话说,外部世界实际上是身体内部的延伸,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自由和洒脱。
这难道不正是修道者所寻求的成仙境界吗?
当然,《内经图》所描绘的场景表面上看似简单,但每一步的实际操作却并非那么容易。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以“科学”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成仙”这样的说法显得过于神秘,甚至有些可笑。
其实,这只是对时代的局限性表述。古代修行者更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内经图》中有许多内容被现代中医所采纳,这是否意味着其中真的存在“长生修仙术”?其实更可能是这些内容是古人经过千百年总结而成的“养生智慧”。
人生的唯一使命就是面对死亡。
但在这个过程中,相信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健康、高质量地生活。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古人的智慧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过上更加精彩的人生。
您看到这儿有什么想表达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