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内丹功法探秘,与道合一的功夫境界!
源自原始宗教,修炼先天元气
内丹学起源于远古氏族社会先民的原始宗教,由巫师在祭祀和治病时通过轻歌曼舞、针灸、调息、房中练习、吐纳以及导引等活动逐渐发展而成。根据阴康氏所言,"教人引舞以利导之"(《路史》第九卷),再到文献中提到的"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吕氏春秋·求人》),这些都为内丹学的形成埋下了种子。
在内丹学中,后天的呼吸之气称为“气”,而先天的真气和元气则称为“炁”。社会上流传的气功大多侧重于修炼后天之气,而内丹功法则着重于修炼先天的元精、元气(炁)和元神。因此,内丹功法的层次要高于一般的气功,属于一种更高水平的炁功。
丹功法诀,自古以来流传不衰
古代的时候,人们的智慧尚未发展,人性比较单纯。在原始宗教的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出人体的先天之气,从而观察到一些内丹的现象。这些现象加深了巫师对丹功的理解,并激发了他们对内丹景象的兴趣,逐渐总结出一些丹功的法则并在巫师之间传播。
《楚辞·远游》中提到的仙人王子乔和赤松子的行气之术,其实是古老的先天真气修炼方法。
《楚辞·远游》里写道:“吃六种气息,喝晨露;漱口于正阳,含有朝霞;保持神明的清澈,净化精气,去除污浊……见到王子而与之同宿,体味一气的和谐美德。说:道可以领受,但不能传授;小的没有内部,大的无边际;无所停留而灵魂自生,独然顺其自然……”这充分显示了丹道修炼的经典法则,自古以来便已流传。
想要长生,肠道需保持清洁
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中提到,晚周时期的神仙文化已相当兴盛。南方的楚国以行气为主,代表人物有王乔和赤松;秦国则偏重房中之术,代表人物为容成和彭祖;燕齐地区则注重服食,代表人物有羡门和安期。在这三派中,行气之术最为流行。
盖燕齐的方士虽然重视药食,但也相信“想要长生,肠道必须清净”、“吃谷物的人聪明却不长寿,饮气的人则能神明长存”的观念。因此,他们模仿《庄子》中提到的姑射山神人,通过吸风饮露的方式练习服气(即食气)之术,逐渐与行气派融合。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展示了40多种不同姿势的行气导引动作,这实际上是古代巫觋传承下来的养生技巧。
内丹学是将王乔、赤松的气息修炼法,与彭祖、容成公、玄女、素女的房中术,以及羡门高、安期生的饮食养生法相结合,经过相互融合与提升而形成的一门学问。
老庄学说,形成了与道相融合的修行境界
先秦时期的《老子》和《庄子》是内丹学理论和修炼方法的重要基础著作。
老庄学派的思想体系,包括“道”、“虚”、“静”、“无”等范畴,以及精气神等概念,不仅被内丹学所借鉴;其中的“致虚极,守中笃”、凝神、守一、坐忘和心斋等修炼方法也被纳入内丹的法诀。老庄所提倡的圣人、真人和仙人的境界,更成为内丹修炼者所追求的行为准则和理想目标。
《老子》和《庄子》不仅蕴含着理性思维的哲学深度,还展现了灵性思维和回归自然的艺术境界,同时也体现了清静无为、与道合一的修炼境界。
《老子》一书中提到的“专气致柔”、“抱一”、“啬精”、“谷神不死”、“长生久视”等内容,与《列仙传》中所说的“老子善于养精气,重视内敛而不外露”相一致,这体现了行气与内炼功夫的结合。
《庄子》一书中的内炼功夫着重于清修,具体的修炼方法主要出现在《养生主》、《刻意》和《在宥》等章节中。
《在宥》一章探讨了守一的修炼之道,指出:“无所视听,保持内心宁静,身形自会端正。必须做到安静和清明,既不要让身体感到疲劳,也不要使精神动摇,这样才能够延年益寿。”
这些话深刻地体现了内丹清修的境界。老庄的学说成为后世清修派与阴阳派内丹家所崇敬的对象,绝非偶然。老庄著作中关于修炼与养生的经典句子,始终是丹道法诀的重要基础。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