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实修:道家胎息修炼法门!
古代道家的胎息修炼方法与普通呼吸相比,胎息是一种特别的呼吸方式。一般人的呼吸是依靠肺部完成的,这就是普通呼吸。而如果通过修炼逐渐使肺部的功能减弱,转而利用皮肤、肚脐和丹田进行呼吸,那么这就是胎息。人类本身具备这种独特的能力,但这种能力通常只在母亲的子宫内存在。出生后,这种先天的功能就会在体内潜藏,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和锻炼才能重新获得这一能力。
胎息的主要特征包括鼻翼的扇动、腹式呼吸增强,以及腹部丹田的脉动跳动。当丹田向外跳动时,皮肤毛孔表现为吸气;而当丹田向内跳动时,皮肤毛孔则表现为呼气。一旦丹田开始自动产生节律,全身的气息明显增强,甚至可能感到四肢麻木。
一、胎息入门
丹闾式胎息法的练习方法是:呼气时专注于尾闾关的发热感,吸气时则注意丹田与命门或尾闾关的贴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丹田会以脉冲的方式向命门跳动。当丹田跳到命门时,稍微停留几秒钟,然后再跳回原位,静止几秒后再向命门跳动,如此反复循环。当这种节律形成时,丹闾式胎息法便成功了。
天凤式胎息法的“天”指的是玄关窍,而“凤”则代表下丹田。在练习时,吸气时要将意念集中于下丹田,并用力将玄关窍中的真气吸入下丹田。稍作停留后,再将下丹田的真气呼升至玄关窍。如此反复进行一段时间,可以在玄关与下丹田之间形成氤氲之气,逐渐促成气海穴与下丹田之间的分力,使丹田向命门方向扩展,如此循环。
当丹田开始自主产生节律时,天凤式胎息就已经练成了。脐阴式胎息法中,脐指肚脐,而阴指会阴。会阴是任脉和冲脉的起点,脐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同时也是十二经脉的交汇之处,是人体元气的储藏之地。在吸气时,意念集中于会阴,产生真气,并通过意念将真气沿着任脉上升到肚脐;呼气时保持注意力在肚脐,并用意念将肚脐的真气缓缓沿任脉下降至会阴。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循环,肚脐和会阴之间会感到温热、胀满和紧绷,然后会生成微妙的内气。当气海和下丹田自发产生节律时,脐阴式胎息便算是成功了。
初学胎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初级胎息修炼中,意念和引导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为前述的三种方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成功,需要较长的练习周期。由于练习时间较长,练习者往往难以持久地保持专注和引导,一旦意念和引导中断,杂念便容易涌现,这将直接影响修炼的效果。
2、身体必须要保持放松,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体内的真气比较微弱。如果身形不放松,这些微弱的真气在经络中运行时就会受到阻碍。真气无法到达特定部位,就无法产生特定的内功效果,因此也无法练成胎息。
3、在胎息开始时,呼气与吸气之间会经历两个双闭气的阶段。在这段双闭气的过程中,练习者常常会感到胸部压迫、呼吸不畅,甚至难以承受,内心常常害怕窒息,想要用普通呼吸来替代胎息。然而,当普通呼吸介入时,胎息的自然节律还未建立,这就很容易受到干扰和抑制。因此,普通呼吸是初学胎息者的最大障碍,练习时应尽量避免。
4、修炼胎息大约一个月后,胎息中的双闭气现象会逐渐消失,呼吸方式可以灵活变化。如果原本丹田靠近命门时表现为皮肤吸气动作,那么此时只需加入主观意识,就能够让皮肤变为呼气;反之,当丹田向后跳动时,皮肤原本表现为呼气动作,也可以通过意念将其转变为吸气动作。此外,无论丹田如何跳动,均可以通过意念使皮肤保持统一的吸气或呼气状态。
二、胎息升华
人体内有三个阴阳交汇的地方:第一是双眼的交汇。左眼属阳,右眼属阴,两眼相对时,便会产生神光。这道光能照耀气穴,促进阴的转化为阳,犹如太阳照射大地,赋予万物生机,缺少它则万物无法生长。第二是心与肾的交汇,能化生津液,滋润五脏。第三是内气与天气的交汇。内气属于阴中之阳,而天气则属于阳中之阴,当这两种气相遇时,会产生内丹,将全身的阴气转化为纯阳之体。这三处的交汇,都是依靠真意引导的,也就是说,以专一的意念引导阴阳的结合。练习胎息的过程,必须经历这三个交汇,才能生成内气,达到胎息的状态。
首先,进行双眼交会的练习时,入定后轻轻闭合嘴唇,舌尖抵住上颚,目光集中对准鼻梁根部的外在光线,将注意力固定在双眼的中心。观看时不要用力,而要保持放松和自然。当你看到双眼似有鼓胀或视线模糊时,这正是阴阳二气汇聚的表现。接着,闭上眼睛,顺着眼眶轻轻转动眼球,将阴阳二气聚合成一个圆形。先左升右降旋转36圈,以巩固阳气,然后再睁开眼睛,左降右升转24圈,以调和阴气。完成这两个步骤后,再次闭上眼睛,内视祖窍穴的圆形。大约5分钟后,感受到口中唾液充盈时,就用双眼所汇聚的神光照射津液,使其下沉至脐下气穴。目光跟随神光关注气穴,观察气穴中的虚空状态。吸气时用意念引导气息进入气穴,呼气则自然释放,心念始终专注在下丹田,保持一丝杂念都不生。
通过这种练习,经过三个月后,才能感受到双眼中心有微小的光点,这就是神光的显现。此时只会感觉到一种圆形,但并不明亮。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练功者还需要具备耐心和毅力。当在练功时感到阳物勃起时,这是一种精气激发的“产药”信号,此时练功者需辨别清浊,进行采练。没有杂念的阳物勃起,可以通过采练将口水咽入气穴,加以封存和运化,形成练丹的真正纯净原料。采练方法是,当阳物力量疲软时,说明微阳(小药)过于嫩,不宜直接采取。这时可以用神光与真实意念配合,引导阳物的动处回到气穴,并观察气穴中虚空的境界。这个过程需要多次循环,经过多次的累积,微阳达到阳物挺拔充盈、小药不老不嫩的阶段,此时应立即进行烹练。用意将阳物由动处引回丹田,稍作停留,然后吸气带动精气,从下丹田直达尾闾,沿督脉上升至百会,再稍作停顿,呼气时从百会下降至下丹田,如此周而复始,不计次数,直到阳物缩小为止。此时口中应分泌津液,咽入气穴。
其二:心肾相交的修炼方式是,每次静坐时,将神光集中在气穴上,耳朵聆听气穴的声音,意念专注于气穴,调整呼吸达到气穴,促使外来的精气与神光交融,细密绵长,存留于丹田中。此时心中不应有任何杂念,进入混沌状态。忽然感觉到一股动能,从丹田中显现而出。元气在丹田中灵动活泼,曲折悠扬,生机勃勃,畅通于四肢,令人陶醉。元气一旦大动,意念轻轻后引,使元气上升至脑部,稍作停留,口腔中化生津液,意念将其吞回,再次沉入下丹田。从此感觉鼻息似有似无,唯觉元气在身体内上下循环。这正是心肾相交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要得谷神长不死,须从玄牝立根基”。谷神指的是在双眼中收摄神光的元神,玄牝则是心肾之间的门户。元气在虚无的心肾门户中,上下盘旋,才能稳固真胎息的根基。
其三:内气与天气的交融练习通过心肾的相互作用,使得心肾之间的内气旋转,达到呼吸不觉进出之境,这即是外呼吸转化为内呼吸,亦称胎息。在每次修炼中,将重心放在胎息上,静心专注,不受干扰,自然外界的气与内在的气相互应和,感受到元气在全身的流动。在这一境界中,口中的唾液在咽下前,需先提起会阴穴的气,沿着背部上升至脑部,并迅速将神光引入脑中,稍作凝聚,再与口内的唾液合意送往下丹田,并稍作停留。如此修炼,元气若显现,将会浩大而刚强,充盈全身,令人感到清新宁静,仿佛身在气中,气又在身中,元神之光悬于顶端,闪烁照耀全身。这样便能实现内外气的高度交融,古人称之为“乾坤交媾”。
其四:胎息提高功练法。入座后,将神光照向下丹田,使精神融入气息之中,气息包围精神。以这样的意念练习,经过两年时间,达到没有一丝杂念,脉搏不自觉地跳动,胎息停止,心神安定于虚空。此时只感到有神光在祖窍之间闪耀,形成小定的状态。极度静止后变得灵动,突然感觉全身的元气聚集到下丹田,显现出一团真气,存于绛宫。此即绛宫之气,包裹住元神,日常感到浑浑噩噩,仿佛在母亲的怀抱中,周身温暖滋养。在这个修炼境界中,有时祖窍内会感到跳动,片刻后全身也会像爆炒的豆子一样躁动不已。突然口中甘露下降,迅速用神光凝视口腔,接连转动卯酉周天一次,再将气息收回丹田。有时在静定中,会忽然见到一轮明月出现在眼前,立即用神光注视,片刻后又有阳光出现,与月光交融,随即用神光将其凝聚收敛,深吸一口气,将口中的津液送入下丹田。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