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丹道中的“一阳来复”,内丹修炼的必知术语!
一、守时辰,阳气回归
一阳来复是对冬至的指代。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做了简明而全面的总结,他提到:“复是一个代表一阳的卦,对应于黄钟。在日历上,这意味着夜半时分的子时;在月份上,则是从初一到初三的时段;而在一年中,斗杓指向子月的时间则是这一点。”
一阳来复不仅仅指一年的冬至,也即建子之月,同时在一个月中指的是月初,在一天之中则指夜半的子时。这两个时间点同样代表阴气最盛,阳气开始出现,非常符合一阳来复的特征。
俞琰在这段话中解释了《周易参同契》中的“朔旦为复章第四十九”部分:“朔旦之时是复的开始,阳气开始运行,出入无障碍,标志着微弱的刚性。”
单从这一章来看,似乎还不足以确认所指为一阳来复,但如果再看看后面的几章,就会变得十分明确。第五十章的开头为“临炉施条”,第五十一章为“仰以成泰”,第五十二章为“渐历大壮”,第五十三章为“夬阴以退”,第五十四章为“乾健盛明”,它们分别对应复、临、泰、大壮、夬和乾,恰好与阳爻逐渐增长的卦序相一致。这种高度的一致性显然不是偶然。
因此,在丹道学者眼中,冬至、月初(尤其是朔日)以及子时,都是一阳复生的时刻。为什么在丹道中,一阳复生如此重要呢?
在外丹领域,首先需要点火。彭晓提到:“因此,从一开始就要点燃阳火……鼎中吸收微弱的阳气,开始构建砂汞的基础。”
类似的说法不胜枚举,这里仅引用一句作为证明。而对火候的掌握,也需遵循“一阳来复”的特征。《金丹大成集》中有一首口诀,描述了由复卦到乾卦,再到坤卦这一过程中火候的变化:“复卦起潜龙,戊己微调未可攻。九二见龙,临卦主神通。从此炉中次第红,泰卦恰相逢。猛火烧乾藉巽风,炼就黄芽并白雪奇功,还返归坤道始穷。”
乾卦初九的“潜龙勿用”这句口诀,主要是针对复卦中变动的坤卦初六变为阳爻这一过程,它标志着乾卦的第一步。虽然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点燃火焰,但只需做一些微调,而不宜采取激烈的攻击。在经历了临卦、泰卦等后,来到乾卦时,不仅需要施加强烈的火焰,还需借助风力。口诀中提到的“巽风”正是指乾卦后面与巽卦相接的部分。因此,在完成这一切之后,要再回归到坤卦,整个过程就此结束。
一天当中的子时是指阳光重新回来的时刻,而一个月的初始也是阳光重新照耀的时刻。那么,在月初的子时进行修炼,难道不是会更加高效吗?古人对此也是如此看法。此外,在某些特殊月份,例如冬至所在的十一月的初一子时,修炼的效果会更加显著。同时,八月十五的子时也是一个受到重视的重要时刻。
《悟真篇》中提到:“八月十五观赏月亮正好,此时是金精最为旺盛的时刻。如果到达一阳复兴的时机,就应及时行动,不要拖延。”
宋代的翁葆光指出:“八月十五是金水气息最为强盛的时刻,而子时恰好是一阳复生的时机。因此,无论是内丹还是外丹的修炼,在这个时段都很合适。”
二、内心自有一股阳光
然而,随着丹法的进展,对于一阳生的理解也逐渐发展,导致出现了一种有趣的阐释现象。
最早出自吕祖纯阳的一首《沁园春》丹词:“七次返还丹,首先需要修炼自身,待时而动。正是一阳初生时,午夜时分,温柔的铅鼎光透过帘幕。”
“七返还丹”、“在人”、“炼己”这些词语说明讨论的是内丹修炼,而“待时”、“一阳初动”、“中宵”则与之前提到的一阳来复理论高度契合。因此,吕祖实际上认为内丹修炼需要等到子时一阳复生的时刻。
人称毗陵的道光紫贤真人薛式在《丹髓歌》中对吕纯阳的这首丹词进行了阐释,他认为:“炼丹不必专门等待冬至,身体里本身就会产生一阳之气。”
也就是说,人体自然能够感受到一阳生,因为内丹的变化发生在体内,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因此不必非要等到冬至才能修炼。然而,这句诗中只提到了冬至,并没有说明是否需要遵守在子时修炼的规则,因此并没有直接违背吕祖丹词的意思,但似乎已经为后人反对守时开了先例。
萧廷芝进一步阐发了薛式的思想:“宇宙依赖于手,万物源于身体。毗陵师曾说:‘炼丹不必等到冬至,身体内自有一阳产生。’在时空中,每时每刻都有修炼的机会,刻意去追求冬至、朔日等特定时间,以及子时的规矩都不再重要。然而,‘一阳生’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没有明确时间点作为‘一阳生’产生的必然依据时,我们又该如何定义‘一阳生’呢?
根据胡渭的说法,这正是俞琰所提到的“弹指之间,巽门便开启,而内心却感到恍惚”的观点。俞琰的这一段论述显得过于主观,实际上并未出现在他的著作中,而是由胡渭在《易图明辨》中引用的。同时,俞琰还犯了一个错误,他认为“炼丹无需寻冬至,体内自有一阳生”这句话是出自白紫清的《珠玉集》。
这使人不禁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经过比对,我发现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确实有类似的描述。在解读“发号顺节令,勿失爻动时”这句话时,他提到:“地雷震动巽门开,龙向东潭踊跃来。此身中一阳爻动之时也,此时暖气冲融,心觉恍惚,便堪进火,勿可缓也。”然而,这句话中提到的“巽门”和“一阳爻动”似乎更符合从乾变到姤的过程,而不太符合从坤变到复的变化。
除此之外,唯一能够证明俞琰承认“身中自有一阳生”的论述,出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对“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的解释中,其中提到“知‘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而不拘泥于年月日时之说”。由此可见,他的理论并未比萧廷之更为深入。
总的来说,尽管具体的感受和状态有些难以理解,但一阳生在内丹修炼中,无疑是最初的一个阶段。
正如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所提到的,“一切内外皆为阴,切勿在阳精中寻觅。”而《性命圭指》也指出,“人身上上下下,凡是有形的东西,都是阴邪污浊之物。”因此,人身中的有形之物都是阴邪的,而修炼的目标则是追求阳精。因此,复卦中一阳的回归在丹道理论中成为重要象征这一点便不难理解。
三、一阳生应如何进行探索与寻求
一阳生究竟应如何去追寻呢?
大道无声却有问者,忘却形体与象征去追寻真理。心中唯有一念,切忌杂念侵扰,专注于身心的坚持。呼吸自然,神清气爽,六脉自然而然与生命相连。精神与灵魂各自归于本源,此时身体与心灵宁静如水。阳光初升,阳气渐生,只待温和的火焰缓缓升起。
根据余洞真所述,在身心保持稳定、呼吸和谐、灵魂归于本源之后,满足这些基本要求时,真正踏入修炼正道的时机便已到来。这时,便能够获得第一阶段的“一阳生”成就,随后会出现“二阳迁”等进展。
此外,最开始需要用小火慢慢加热,这一点与前文提到的外丹炼制的要求类似。
总的来说,“一阳来复”这一概念,虽然在内丹学中常被称作“一阳生”,但其发展历程如本文所述,源于《周易》中的复卦之一阳来复。自汉代以来,这一概念被附会为与天时相关,影响了《周易参同契》等书籍对外丹修炼时机和火候的选择,从而最终演变为内丹修炼中的一种状态术语。其发展的脉络和思路非常连贯且清晰。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