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传统内丹功入门功法,通俗易懂,立竿见影!
道家传统的内丹功在道家丹功的各个流派中一直保留着秘密,直到今天,许多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对内丹功的修炼方法都有所介绍。这些修炼方法基本相似,且强调“四平八稳”,但往往难以吸引真正行家的注意。
其主要原因在于入门方法不清晰,阴阳和先后天的奥妙过于深奥。
为了帮助更多的内丹功修炼者尽快入门,现将我所练习的内丹功基础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供初学者和丹功爱好者参考。
修炼传统道家内丹功,首先需要从有为的方法入手,理解先天与后天以及阴阳的奥秘。后天是有为之道,属于阳和动作,而先天则是无为之道,属于阴和静止。后天象征着阳光和活动,阳中包含阴和静止;先天则代表阴暗与安静,阴中同样蕴含阳和活动。后天可以转化为先天,即阳可以转变为阴。
后天的阳光转变为先天的阴气中的阳,称之为“道生于虚无而产生一气”、“无中生有”以及“静极而动”等。
当内丹功修炼达到返先天的境界时,所有后天的一切有为法和思维方式都将消失。此时,练功者才真正迈入内丹功的领域。
如今,社会上流传着关于内丹功的各种说法,比如文武火炼精、采集大小药物以及如何过三关等,这些都属于有为之法。当练功者回归先天状态,先天元气显现之时,如果仍然采用有为之法来炼气,那就等于是又回到了后天阶段,殊不知此时先天真意的重要性是无比巨大的。
内丹功的入门修炼方法,第一步是炼己,第二步是筑基。筑基完成后,人体内部的气机将会畅通无阻,精神状态也会更加清明。高层次的修炼则会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
在筑基阶段,气的运行通过任脉和督脉,此时的气在中医学上被称为营卫之气,而在武术中称为混元气。如果进行区分,营气是在血管内流动的,而卫气则是在腠理之间运动。卫气源自水谷之气和精气,其发源于位于两肾之间的命门,储存于下丹田。
混元气是一种开路先锋,其主要作用是打通任督二脉、清除障碍,增强体质,从而使先天之气能够顺畅流通。在成功炼成混元气,并使任督二脉畅通后,可以进一步修炼静定的功夫。正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
当静止达到极致而开始运动,阳光生发之际,元始的先天之气便降临。此时,玄关窍打开,修行的方法要求我们忘却一切思维,以无所求的状态,恍惚之间以真实的意念反射内心,真气源源不断。
待到天气适宜时,便以真实的意念引导先天之气,在由混元之气贯通的任督二脉中流动。
修炼者一旦能够在脉中行走,并达到先天之气,便已经开始构建先天之体。这时,便会感受到“一身百脉,仿佛春天的生机”,春意盎然,舒适而清新等效果。
一、炼己
盘腿坐定,心绪安宁,放松自然;唇齿微闭,缓缓呼吸。双手要握稳,视线要平视:集中精神,通达天心。进入泥丸,降至气穴;柔和地保持,运用不过度。丹田温暖,肾如汤煮;气息畅通,炼就功力全面。
修炼的过程需要调节身体、呼吸和心态。在达到这些要求后,可以开始收聚神光:慢慢将双眼的神光从远处聚集到眉心位置(两眼之间),同时轻轻闭上双眼。这个聚集光芒的过程称为回光,将神光收回至眉心。接着,将聚集的神光引导进入脑部的泥丸宫,然后慢慢将光线下降至气穴。这个气穴位于两肾之间,肚脐后方七寸的位置,命门的前面三寸处。
绵绵若存是一种腹式呼吸法,强调缓慢而深沉的呼吸。在吸气时,从鼻孔轻柔地吸入空气,气息沉入气穴,同时小腹和两侧肾脏稍微向外扩张。当气息吸入七分满时,闭住气息,专注于气穴,保持闭气的时间应以舒适为限。呼气时,再从鼻孔慢慢呼出,放松腹部和两侧肾脏。通过这种吸气、闭气与呼气的循环练习,经过一段时间,腹部和气穴将逐渐变得温暖如春,这就是初步具备丹田气的表现。
接着,肾脏的热量如同汤水在煮沸,这代表着肾中精气的发动,准备外出。当精气出现自行移动的迹象时,这就是关键时刻。此时需要集中意念引导精气在带脉中流动,待带脉通畅后,丹田之气自然充足。此时修炼的效果也会自我显现,炼己的功夫便算成功,同时也为今后的修行奠定基础。
二、筑基
丹田内气充盈,督脉任脉逆向运行;防范危险,顺着脉络流动。周天循环,身体通畅融汇;气归丹田,功法圆满,明晰可见。
当丹田的气息充盈时,意念引导气流穿过督脉的三大要点(尾闾、夹脊、玉枕)进入泥丸,接着沿任脉流向中丹田,再降至下丹田。如此周而复始,气路畅通。这时,全身的精力充沛,眼神明亮,面色红润,气色饱满,精神清晰,从而完成了筑基的功夫。
在筑基阶段,当气息畅通任督二脉时,必须注意防范潜在的危险与顾虑,逐步打通督脉的三个关口,不可急躁不安。否则,可能会导致气血紊乱,出现偏差。
这一阶段专注于炼制混元丹田之气,这种气体的炼成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能用于治疗疾病和伤痛。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武技:将气运转至胸腹部可以抵挡拳脚和棍棒的攻击,将气集中于手掌,则能够开石裂碑等。混元一气的真实功效,确实是妙用无穷。
上述所提到的内丹功入门方法,避免了晦涩难懂的说法,使其简单易懂,并且效果显著。如果在秋季和夏季的子午时进行修炼,效果会更加明显。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